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

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

ID:43593342

大小:4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1

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煤矿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目的:了解煤矿噪声危害现状,并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方法:对某矿区582名矿工(观察组)和44名行政管理人员(对照组)进行听力测定和健康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矿区煤矿职工永久性听阈位移发生率超过一半,•且井下作业噪声危害度更易伴随暴露时间的增长而加重(p<0.05)o结论:该矿区噪声危害较重,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关键词】煤矿噪声;职业危害;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119-02煤矿噪声是指煤矿生产所产生的干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声音,不

2、仅能引起工人的噪声性耳聋,对其他器官亦可产生不良影响。国内外报道称噪声可以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增高,认为噪声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2]。鉴于此,我们选取某一矿区在岗工人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该矿区的噪声危害现状,并探讨应对对策。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某矿区626名在岗工人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582人(井上工人为观察组1,井下工人为观察组2,均为煤矿接触噪声人群),对照组为行政管理人员,共44人[3]。1・2检查项目包括[4-8]:1.2.1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工种、工龄等项目。1.2.2综合检查:包括听力测定,血压、心电图等。

3、1.2.3听力测定方法:根据GBZ188-2006噪声作业体检规范,采用经校准的丹麦产AC33型电子听力计,所有对象受检前均要求脱离噪声环境至少48小时以上。1.2.4永久性听阈位移诊断:永久性听阈位移判定标准参照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2007o1.2.5血压测定方法: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在休息15min后,连续测3次。结果根据WHO推荐标准。1.2.6心电图测定方法:使用C3000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测量。1・3统计分析:所得资料录入EXCEL软件,并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2结果2.1煤矿职工永久性听阈位移发生情况:煤矿职

4、工永久性听阈位移发生率为56.23%。观察组1为41.38%,观察组2为60.40%,对照组为38.64%,经分析,井下工人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永久性听阈位移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o见表1。2.2煤矿职工永久性听阈位移严重程度分布情况:职工重度噪声性耳聋的发生率为3.83%O井下工人的发生率为10.90%;井上工人中重度噪声性耳聋的发生率为10.15%,行政管理人员的发生率为0%。见表2。2.3煤矿职工永久性听阈位移严重程度分布情况:煤炭生产一线工人噪声聋的患病率为36.79%,语音频段听阈升高56分贝以上者占4.16%,显著高于行政管理人员(p〈

5、0・05)。见表3。2.4工龄因素对噪声接触危害的影响:井上工人3个工龄组差异没冇统计学意义(P>0・05),井下工人3个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见表4.2.5高血压、心电图异常检出情况:煤矿职工血压异常发生率为21.18%,心电图异常(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ST段及T波异常)发生率为6.55%0血压异常的比率以行政管理人员居高,心电图异常的比率以实际作业工人居高。3结论通过分析可发现,该矿区煤矿职工永久性听阈位移发生率超过一半,以井下作业人员尤为严重,行政管理人员因接触强度和时间较少,损害相对轻微。职工的永久性听阈位移以听力损失和轻度耳聋为

6、主,屮度以上耳聋的比例较小。对一线接触噪声的井上作业和井下作业人员的对比发现,井下作业更容易随着暴露时间的增长而加重噪声危害影响。研究还发现,该矿区职工患高血压的比重较大,但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与其工作性质的差异并无明显的关联。4讨论及对策研究我国作为一个产煤大国,煤矿工人数目庞大,维护工人健康是职业卫生研究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开采过程中,存在着风锤、电钻、电车、罐笼等多种噪声源,加上井下作业空间狭小、封闭、声波难以扩散,使煤矿开采变成了一个高噪声危害的职业[9]。要处理噪声这一职业病危害因素,需从控制或降低环境噪声、加强个体防护两方面入手。因此,提出干预措

7、施如下[10-15]:对矿区职工进行噪声危害和预防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改进生产工艺,逐步淘汰高噪声的仪器设备,采用吸声、消声、隔声等材料降低生产环境中的噪芦强度,并设立必要的警示。给职工配发合适的耳塞、防声罩等噪声个体防护用品,并对护耳器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完善换岗和换班制度,对于高噪声暴露的部门减少人均的暴露时间。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实时掌握职工的健康状况。参考文献[1]邸兆信,李盛,王金玉,等•兰州市噪声危害企业职业病防治现状调查[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7):727-728.[2]李凤琴,何进凯,杨晓慧,等

8、•高温噪声作业人员血脂水平的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