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5)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5)

ID:43618955

大小:1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1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5)_第1页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5)_第2页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5)_第3页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5)_第4页
资源描述: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文字素材1(新人教版选修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1课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素材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我国“古史辨”学派

2、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应毛主席、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 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徐旭生 徐旭生(1888—1976)原名炳昶,后以字行。笔名虚生等。河南唐河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早年留学法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研究员等职。 夏文化 1977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

3、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在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闭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有人以为仰韶文化也是夏民族的文化。纵使能证明仰韶文化是夏王朝的祖先的文化,那只能算是‘先夏文化’,不能算是‘夏文化’。夏王朝时代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能称为‘夏文化’。不仅内蒙、新疆等边区的夏王朝时代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不能称为‘夏文化’,如果商、周民族在夏王朝时代与夏民族不是一个民族,那只能称为‘先商文化’‘先周文化’,而不能称为夏文化。” 随着二里头遗址大规模发掘工作的开展,发现这个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相当典型,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因此,夏鼐同志于1962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

4、网站Gkxx.com

5、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年将它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以后二里头遗址不断有重要的新发现,夏鼐同志在《碳—14测定年代与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中把它正式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洛阳铲 20世纪20年代,河南洛阳邙山盗墓之风盛行。当时,盗墓者用厚实锐利的钢锨在地上捣出方形洞穴,鉴别锨头沾带出来的土样,以此寻找墓穴。但钢锨经常带不上土来,也不能探得太深。 邙山南麓马坡村的村民李鸭子,家境贫寒,以刨古墓为生。1923年,他到孟津县赶集,见集上搭棚子的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坑插棚杆。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时就带出不少土。李鸭子琢磨,用这种铲子探墓肯定比钢锨效果好。于是,他用纸贴着

6、铲子撕出一张图样,回家后找铁匠打造了一把类似的铲子。一试,U形的铲子果然好用。每次带出三四寸深的土样。铲子的柄接长了,地下几米、十余米的土都能带上来。不久,这种铁铲在盗墓者中间流传开来,并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洛阳铲。老练的盗墓者,通过眼观鼻闻手搓,从土的颜色、结构、包含物,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墓葬,是什么年代的墓葬,墓穴有多大等。 后来,“洛阳铲”被运用到考古发掘中。这种用洛阳铲进行考古探寻的方法,称之为铲探。今天,虽然考古发掘中的科技含量大大增加,但“洛阳铲”依然是考古工作者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里头遗址的地理环境、沿革和现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的东部。西距洛阳汉魏故城

7、约5公里、隋唐东都城约17公里、洛阳东周城约24公里,东距偃师商城约6公里。这一带北面有邙山,南面是伊阙,西部的周山与豫西的丘陵地相连,东部岗峦起伏连接着嵩山,四周环山,中部是狭长形盆地,境内有伊、洛、湹、涧四河,沟渠纵横,适于农业耕作。洛阳盆地背介黄河,面对汝、颖;东行出黑石关、虎牢关直达郑州,连接华北大平原;西行出函谷关和潼关可抵西安,连结八百里秦川。洛阳盆地位居其间,山河控戴,制约四方,形势极为险要,这里不仅适宜人类休养生息,而且也是历代建都和兵家必争之地。 二里头遗址隶属河南省偃师县,为古代豫州之地。《国语·周语》记:“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吴起列传》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

8、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这里是夏代都邑的所在地。《诗经·商颂》记:“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史记·殷本纪》正义记:“亳,偃师城也。商邱,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商汤灭夏桀以后,也在这里建都。周武王克殷以后,曾在这里偃旗息鼓,稍事休整,故称此地为偃师。及至春秋为东周畿地,战国属韩,秦为三川郡,汉隶河南郡,三国时归魏,西晋入缑氏,北魏复置偃师,以后时入缑氏时为偃师,北宋以后一直设置偃师,古时曾多次为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