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文概要

[精品]论文概要

ID:43670016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2

[精品]论文概要_第1页
[精品]论文概要_第2页
[精品]论文概要_第3页
[精品]论文概要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品]论文概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科举是历代封建皇室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而设立的一种考察人才的方式方法。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算起,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废除科举制为止,科举制在中国的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具体的历史沿革,可以粗略的分为三个阶段:一、出现形成期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满足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消时,开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从此诞生。唐王朝建立后,由于政策正确,生产力急剧发展,经济繁荣,屮小地主经济力量日益壮

2、大,他们迫切要求常握一定政治权力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官僚机构则随Z膨胀,官吏队口益壮大,为了选拔他们所需耍的人才,以隋朝初具规模的科举取士法为基础,正式确立了科举选管制。这个阶段是从隋初至唐初的100年,是科举制产生并逐步形成定制。二、发展鼎盛期从唐初至明初约700年中,各王朝不仅继承了科举制,而且多加以发展,使Z在内容和形式上日趋完善,唐朝科举大体分两类:一类常科(“又称常举”),冇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等基本科目,每年定期举行。另一类是制科(乂称“制举”),由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制科考中以后,立即可以得到较高的官职。这是一种网罗非常人才的考试,不是经常举行

3、,虽在唐以后各朝时有应用,但在科举制中不占重要地位。宋朝科举大体沿唐朝ZIII,但又根据其实际作了新的调整,特别重视进士和制科的考试。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冃州省两级没有“进士出笫”的决定权,必须经过皐涪亲自主持的“殿试”后才能决定。这是因为州、省考试有舞弊之嫌,“殿试遂为常制”O元朝为了巩固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统治,在选官制度上依然实行科举。和唐、宋王朝最大的不同Z处是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因为元朝把国人分为蒙占、色目、汉和南人四种,它重视前两者,歧视后者,这在考试的场次多少、试题的难易、发榜的上下尊卑、授官的高低等方面均有反映。这种情况沿至元末,终于导

4、致“贵族搜权,奸邪竞进,举用亲内,结为朋党”的天下怨之的严重局面,因而终为明朝所灭。明朝立国Z初,注意搜集和培养人才,推行开科取士,曾下诏:“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勿得与官”,一时科举颇为兴盛。三、演变废除期从明初至清末约五百年屮科举制度继续存在着,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加之历史变动使其戛然而止、取消。据史载,唐朝科举中的常科冇基本科目六种,宋朝更多,明朝则只余进士一科,进士成为人仕的主耍途径。从明屮叶起,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进士入仕不易,在明朝是突出的。许多关于科举考试的规章,明朝订定以后,清朝即沿而不改。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兴办科举以来,各朝各代基木以

5、词赋取士,而明朝试士的方法大有变更,最突出的是自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开始实行的“八股文”取士,这一特殊文体对明清500余年的教育与学风以及人事制度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举制度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及发展的需要,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加速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选拔了一些才识之士,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弊端也逐步显见。讲关系、重门第乃至贿赂公行,科举为有钱有势者所垄断。至于在科考中作弊,白唐以来即未能免,渐积至于明清,舞弊Z法更层出不穷,以投机取巧为风气。随Z科举制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科举制不但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尤其是压制了科学技术的发

6、展。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思想空前发展,维新派在同顽固派的论战中提出“废科举而倡西学”的口号,公元1896年6月11F1,绪帝在颁布的“明定国事”诏书中也明确提出要“废科举,去书院,设学校”o在1901年至1905年屮清政府推行“新政”,其屮关于育才一项的主要内容就是“兴学堂,派游学,废科举”。清政府宣布从第二年开始停止科举考试。至此延续13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终于结束了。公务员制度的出现科举制度衰落的原因:第一:考试内容单调、形式僵化。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耍组成部分,自然要服从于封建政治统治的需要。儒家学说一直被丿力代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奉为修

7、身治国的经典理论,所以始终在科举考试中处于中心地位。从唐代开始,贴经、经义、墨义等儒家经文考试就是科举的主要考试内容。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经过变革,经义成绩几乎成为决定考生是否被录用的最终根据。明朝末年和清朝的科举,更是发展到几乎就是对经义的记背考试,达到了“非圣人Z言不言,非经屮Z语不用”的地步,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答卷所论,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书中内容,不许自由发挥,所以明末和清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吏除了成为封建君主的驯服工具,很少有成就者。更有甚者,考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