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赵波

落花生,教学设计-赵波

ID:43676020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2

落花生,教学设计-赵波_第1页
落花生,教学设计-赵波_第2页
落花生,教学设计-赵波_第3页
落花生,教学设计-赵波_第4页
资源描述:

《落花生,教学设计-赵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5落花生》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15落花生》科目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学习者分析花生学生都吃过,有少数的家庭里种有花生。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屮含义深刻的句子。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三、知识与技能1.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止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耍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2、”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2.教学难点是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大家平时在家里都吃过花生,有的同学家里也种有花生,花生的作用很多,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花生的文章《落花生》。看看花生有哪些好处。再看看作者从花生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教学活动2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而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2)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教学

3、活动31.学习字词。亩尝吩咐茅榨榴2、学习词语:开辟:开拓发展。课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收获:农作物成熟时,收取果实。也用来比喻心得、战果,课文中指前者。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榨:翘舌音zha,第四声。用力压出物体里的汁液。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分辨:辨别。体而:(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教学活动41.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本课通过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写出了作者从花生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哲理。教学活动1理解句子,体会花生的好处。①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

4、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Z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Z心”,心屮产生忠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Z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

5、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教学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来对待。在领会了课文的主旨之后,可以允许学生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评价。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从表而看很简单,但联系上文,学生会产生疑问:“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苹果”岂不更好?学生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的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岀成绩,得到大家的认

6、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冃的人更难,但如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教学这句话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而,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并非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等);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教学活动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

7、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却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几个词一笔带过,而过花生节,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在课文屮却占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便议论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可以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