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ID:43678841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2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_第1页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_第2页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_第3页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祁备受争议,面对社会的质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改进也迫在眉睫。在此之前,找到问题的所在,做出相应改进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小学英语;学困生;原因;对策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这门语言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重视。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语咅、语调,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儿童富有好奇心,他们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往往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开设英语之

2、初,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情既兴奋乂激动,课后对于第一节课上出现的词、句也经常性地模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多么优秀的班级都会冒出一些学习落后生,简称学困生,而且如果老师不注意这部分同学的话,随着年级的增高,所授知识内容的增多、加深,这部分同学的队伍还会壮人起来,两极分化加剧,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英语学习情绪和英语学习效果。所以,关注学困生是我们迫切要做的事情。一、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1、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保障。刚开始学习时,觉得什么都新鲜,很好奇。但是英语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枯燥的因素

3、。如单词、短语、句子和课文的记忆,都需要学生进行重复地读,重复地背,而这对于那些贪玩懒惰的学困生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头疼的“苦差事”。并且进入到高年级,为了迎合各种考试的需要,一些补充练习和试题慢慢进入到英语课堂,枯燥的习题取代了丰富有趣的语言材料,也慢慢扼杀了学习外语的兴趣。2、学习方法不当。大部分的学困生习惯机械记忆,忽视意义记忆“所谓机械记忆,就是不理解事物的意义而进行的反复感知,又称强记。而意义记忆则是在对事物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记忆。”在英语学习中,机构记忆与意义记忆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

4、而学困生却经常认为学英语只依靠强记。久而久之,不会的越多,越对外语不感兴趣,导致成绩的直线下降。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1、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由于英语课时教少,教学任务又重,我们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加快教学步伐,减少了一些巩固环节。这种做法对那些学习缓慢获得者来说,往往是某些知识并未掌握,又被迫学习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础,形成了“夹生饭”。即使以后再有时间反复复习,也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一开始的教学屮,要放慢进度,及时反馈,强化矫正,哪怕少讲些内容。但每一堂课学生要掌握

5、的东西必须掌握。这样坚持从实际出发,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可以减少分化现象。2、培养学习习惯。(1)帮助学困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一定的学习冃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它能帮助学困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学习过程川的困难。(2)上课能否集川注意力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尽量创设愉快的氛围,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诸如猜一猜、演一演、比一比、唱一唱等游戏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吸引他们自觉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3)及吋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巩I古I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督促学困生在课

6、后及时完成作业,在家冋顾一天所学,做到一课一复习,一单元一复习,不把缺漏带到下一课或下一单元。3、家校结合,创设学习环境在人的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我发现大多学生都因家庭教育的不正确或缺陷,家庭环境的不和睦,而导致自卑、厌学、成绩下降。然而,英语教学正是要求学生有极强的II信心和课后多读、多看、多记的好习惯。因此,家校结合,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4、创造机会,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喜悦是一种非常好的动力,它能促使儿童产生努力学习的愿望

7、/学生在学习时,每取得一点进步,如能及时肯定,便会有一种经常性的成功感,使他们努力提高成绩,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和进取心。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多次地体验成功,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让成功唤起他们为得到下一次的成功而努力奋战的自信和勇气,让学习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总之,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而转化他们的工作也不会立竿见影。克服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做有心人,因材施教,耐心辅导。让我们用爱心、信心、事业心來扶“贫”救“

8、困”,让每一个学困生告别落后,走向成功!参考文献:[1][苏]瓦•阿•苏霍姆林斯棊.《给教师的建议》[2]谢盛圻,王华敏.《教学的艺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