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ID:43748616

大小:308.00 KB

页数:69页

时间:2019-10-13

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_第1页
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_第2页
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_第3页
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_第4页
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语文第四讲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一、背景介绍:1、动乱的时代。东汉的人口峰值超过六千万,三国末期降为三千万。东晋末年为一千七百多万。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

2、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覇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清代吴淇:“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沈德潜:“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古诗源》卷五)陶渊明:“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毎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

3、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録。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

4、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门阀制度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

5、血统。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经过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量。他们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忽视。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因为中正官把持在士族手中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文学与文化集中在世家大族手里,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阮瑀及其子阮籍;嵇康及其子嵇绍、绍从子嵇含;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

6、从子潘尼);傅玄及其子傅咸;谢安及其孙谢混,谢混及其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灵运及其族弟谢惠连、其同族的谢朓;萧衍,其子萧纲、萧绎。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也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政治动荡,导致思想的解放,儒学的独尊地位发生动摇。摆脱经学束缚,形成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它与老庄思想有密切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魏晋风度:崇尚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私论》)——法天贵真《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7、,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课本第90页。陈鼓应: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他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所以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