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原文译文与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原文译文与赏析

ID:43807112

大小:19.9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4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原文译文与赏析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原文译文与赏析_第2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原文译文与赏析_第3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原文译文与赏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原文译文与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译文】    本来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有令人赏心悦目、欢情无限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早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偏偏遇到伯劳鸟。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江山,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而只能悬目相望,鱼雁互通。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

2、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注释】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阑珊:衰败、将尽之意。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习俗或活动。    落红:落花。啼鴂(jué):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    咫(zhǐ)尺:形容距离近。楚越:春秋战国时两个诸侯国名。    目断

3、: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魂销:谓灵魂离体而消失。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    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    梦破:梦醒。心欲折:形容伤心欲绝。    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因作此词以表达对杭州家人的思念。    【作品赏析】    这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从词面上看,显然是一首于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词中没有说明所怀念之人是谁。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

4、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本来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他对暮春景的概括。他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按习俗,清明节是祭扫先人茔墓的节日,但是他乡作客,先茔不在此地,无从祭扫。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述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

5、,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东坡此词,如单纯把它看作怀人之作,调子似乎低沉一些。但情感真挚,婉转曲折,感人至深,但为了进一步领会它所含的真情实意,应从东坡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的发展过程加以探索。    【外一首】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苏轼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译文】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

6、白举洒论文呢?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⑵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⑶‘‘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

7、珠帘总不如。”    ⑷轻舸(gě):小船。    ⑸“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吴侬,吴地口音。    ⑹“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苏轼从杭州任上被召回朝廷,赴京途中过扬州,友人设宴,于是作此词于席上。    【作品赏析】    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

8、、“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