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ID:43807151

大小:19.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4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_第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_第2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文言文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夏完淳《别云间》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别云间  夏完淳(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

2、词》。背景简介: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注释:  【羁(jī)旅】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

3、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译文:  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  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

4、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   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赏析:夏完淳《别云间》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

5、樊堂词》。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

6、,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

7、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

8、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