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及简历

鲁迅作品及简历

ID:43836010

大小:27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0-15

鲁迅作品及简历_第1页
鲁迅作品及简历_第2页
鲁迅作品及简历_第3页
鲁迅作品及简历_第4页
鲁迅作品及简历_第5页
资源描述:

《鲁迅作品及简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啥文章泥?鲁迅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并研究和回味鲁迅创作《朝花夕拾》的心态,会发现,把“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作为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多么宽泛。因为通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篇,人们不难体会到那弥漫全篇的怀旧意味和抒写百草园时渗透出来的对往昔的慨叹以及描写三味书屋生活背后流露出来的对寿镜吾先生的敬意与怀念。从这一角度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的是鲁迅的真实心态,它与《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等文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回顾过去所走过道路的基点。《阿长与山海经》课文的语言非常平实,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长妈妈教给我的道理很多

3、很多。我有很烦很烦的感受,然而也有我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敬意的时刻,特别是当她给我讲关于“长毛”的故事,我是听得入神入迷,小孩子啊,就喜欢听土匪强盗,兵戈缭乱的事情,认为刺激好玩,长妈妈讲得也异常投入:啊呀,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话,刻画了相当年长妈妈给我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要理解这篇文章,首先应当理解《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2月至11月间所写的回忆录。以《旧事重提》的名字陆续发表在当时的《莽原》杂志上,于1927年7月重新编订,添写了《小引》和后记,改为现在的名字。此书对鲁迅来说,具有非同寻常

4、的意义,就其个人而言,此时他正经历着人生最为黑暗的时期。他不得不去厦门谋生,在厦门,生活不便,加上受到同事的排挤,他每天除了上课,就缩于学校图书管活宿舍里看书,写作。《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写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写作时的环境、情感、情绪也不同。但大体上还是比较连贯的。他由童年一直写到自己在北平工作,具体说,这十篇文章由记忆中的人、事构成了自己几十年思想变化情感体验的过程。对读者来说,这十篇文章就是一篇文章,中间按时间顺序连为一体,每篇文章侧重记一个时期的生活。《藤野先生》写的就是在日本的生活。《社戏》《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

5、,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故乡》《故乡》一文主要写了一个知识分子形象的“我”在回乡处理迁居事务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都知道,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永远不是作者自己,但“文章的主题是作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它离不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认识……”【1】,并且小说中的“我”,无论从身份还是从思想感情来看,都明显带有作者的身影,所以虽然笔者不认为作品中的“我”所言所行是鲁迅先生于1919年12月回故乡搬家时所亲历,但笔者确信作品中“我”的所思所感则是鲁迅先生创作本篇时的内心实感,《故乡》是作者以其亲生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写成的小说名篇,在精神本质上

6、“我”是代表鲁迅的灵魂在讲话。既然《故乡》作者以其亲生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写成的小说,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绝大多数是作者内心情感渲泻的结果。那么,鲁迅的创作动机是什么,他要表现怎样的一种情感主题呢?笔者试分析《故乡》中的情感主题,从而发掘出鲁迅本人在现实中的情感主题。《孔乙己》——《孔乙己》,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可笑而又可怜的小人物孔乙己的形象。无独有偶,由此上溯二百多年,吴敬梓先生则以他讽刺的笔墨创作出一部反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力作——《儒林外史》,塑造了许多被科举制度的怪圈拖累、扼杀的读书人的集体形象。范进则是其中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孔乙己和范进在中国文学史

7、上都有一定的位置,既然要让他们进行“对话”,那么,作为旁观者的我就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公正地去作一番评判。《风筝》《风筝》整体上为叙事性散文,带有抒发感情的基调贯通全文。这种感情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受,采撷人生影片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有关风筝的一点记忆。平凡的材料,情节也简单,但是,作者却在现象中层层深入,剖析,在平凡中得出了精深的哲理。文章通过了写自己幼年时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和成年后通过与兄弟放风筝,希望获得宽恕,揭示了自己的行动实质是对儿童的天真无邪的天性的虐杀。作者批判剖析、自我,进而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