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ID:43846746

大小:31.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1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2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延平区西芹中心小学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

2、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

3、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

4、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一、加强主体意识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

5、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

6、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二、设计提问的技巧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7、。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