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浅谈_杨伯峻

经书浅谈_杨伯峻

ID:43872523

大小:125.12 KB

页数:63页

时间:2019-10-16

经书浅谈_杨伯峻_第1页
经书浅谈_杨伯峻_第2页
经书浅谈_杨伯峻_第3页
经书浅谈_杨伯峻_第4页
经书浅谈_杨伯峻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书浅谈_杨伯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书浅谈【目录信息】导言杨伯峻/《周易》杨伯峻/《尚书》刘起釘/《诗经》金景芳/《周礼》王文锦/《仪礼》王文锦/《礼记》杨伯峻/《春秋》杨伯峻/《左传》杨伯峻/《公羊传》和《穀梁传》杨伯峻/《论语》杨伯峻/《孝经》陆宗达王宁/《尔雅》导言一、一点说明我谈的“经书”,不是“经学”。耍谈“经学”,谈何容易!一部“经学史”,实质上是一部中国思想斗争史,主线是政治思想斗争史,甚至政治斗争史。这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打着“经学”旗帜进行斗争的历史。涉及各种学说、学派和它们的来龙去脉,即它们的产生、成长和衰落的过程,白然要研究历史的各个领域,因为它是各家

2、各派兴衰的背景。写一部这样的东西,可以成为洋洋大观的专著,不是''浅谈”所能了,更不是我的学力所能了。经书浅谈,只限于浅谈各种“经书”的主要内容,苦作年代,我们今天怎样看待它;若要研究它,如何着手,如何深入。在这些方面提供自己一点看法,同时扫清一些研究上的障碍。我谈的“经书”,其实就是“十三经”,它是自宋朝以來确定的,到今天还习以为常,不是有《十三经白文》、《十三经索引》、《十三经注疏》等等可以为证吗?这是“儒家”的经典。拆穿西洋镜,也不过那么回事。二、“经”名考为什么叫“经”?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把一些难以站住脚的各种说法撇开不谈,专从历

3、史考据上讲讲这问题。“经”作书名,最早见于《国语•吴语》的“挟经秉杼”。这是讲吴王夫差要和晋国决一胜负的战前情况。韦昭注说:“经,兵书也。”而清末俞極却认为“世无临阵而读兵书者”。依俞檄说,“挟经”是掖着剑把手,“秉檸”是拿着鼓槌。但剑不插在剑鞘里,偏要挟在腋下,不但古代无此说法,而门捶鼓也难以使劲。俞樋的说法有破绽。总Z,面临交战,挟着兵书临时请教它,自未免可笑,俞撼这一驳斥还是有道理的。因之,《吴语》的“经”,我们不看做“兵书”。《墨子》有《经》上、下篇,也有《经说》上、下篇。《经》的文字简单,甚至三四个字便是一个命题。《庄子•天下篇》

4、说墨学弟子徒孙都读《墨经》,可见“墨经”之说起于战国。《经说》便加以说明。《荀子•解蔽篇》引有《道经》,不知《道经》是什么时代的书。《韩非子》的《内储说》上、下,和《外储说》左上、左卜右上、右下(共四篇)也有“经”和“说”,可能是仿效“墨经”的。可见,“经”是提纲,“说”是解釋或用故事来作证和说明。《礼记》冇《经解篇》,可能是因此而得启发的。至于《汉枯•艺文志》冇《黄帝内经》一类医书,因为那是后人伪作的,便不讨论了。由上所述,“经”名之起,不在“儒家”。“经”的意义,也未必是用它“经常”的意义,表示它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西汉的经学家以及以后的

5、“今文派”认为只有孔子所苦才能叫“经”,他们不懂,“经”未必是孔了所著,而JV'经”名Z起,据目前所知文献记载,大概起于“墨经”,不起于孔子。后代把“经书”这一“经”字神秘化,英至宗教化,因之凡佛所说叫做“佛经”,伊斯兰教有《可兰经》。道教称《老子》为《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史记・孔了世家》说孔了读《易》韦编三绝。《抱朴子・外篇・勖学第三》也冇这一说法。在考古发掘小,无论竹简木札或启书,只有用丝线和麻织物把竹简、木札编缀成册的残迹。“经”本是丝织之名,是否因以丝织物装成册而给以“经”名,前人多主此说

6、,但也难以肯定,因为用丝、麻织物把竹简、木札编缀成册的不止“经书”。把“儒家”书籍说成“经”的,开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卜I:'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似乎“六经”之名,是孔子自己所说。如果这说可信,甚至“六经”Z名,孔了以前早已有Z,他才能说我研究这“六经”。可惜的是《庄子》这部书,自己也说“寓言十九”(见《寓言篇》),不尽可信。但总可以证明,在战国时,儒家已有“六经”。《庄子•天下篇》更进一步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

7、》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几句话意思是,“《诗》表达思想感悄,《书》记述历史,《礼》讲的是应对进退、周旋揖让,《乐》讲的是声音和谐,《易》讲的阴阳,《春秋》讲的是君臣上Fo这种道术分布在四方而在诸侯各国屮有所表现和设施的,各家各派有时有人称道它。”这样一说,“六经”不但是儒家所专有,而且它是以后“百家争鸣”的学术源泉。汉代尊经,据郑玄说,“六经”’的竹简长二尺四寸(见《仪礼•聘礼》贾公彦《止义》引郑玄《论语序》)。从1959年7月在甘肃武威汉墓所出土的竹、木简的《仪礼》看来,这话是可信的。三、《十三经》

8、的完成经过如上所说,儒家经帖,最初只冇“六经”,也叫“六艺”(见贾谊《新帖•六术篇》)。到后来,《乐》亡佚了,只剩下“五经”。《乐经》可能只是曲调曲谱,或者依附“礼”,由古人“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