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

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

ID:43872682

大小:43.38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9-10-16

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_第1页
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_第2页
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_第3页
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_第4页
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聚氨酯保温材料可行性报告目录第一章聚氨酯保温材料项目概论第二章聚氨酯保温材料项目规划及市场分析第三章聚氨酯保温材料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第四章主要建(构)筑物建设工程第五章技术方案与设备的选择第六章环境保护第七章聚氨酯保温材料项目节能分析第八章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第九章聚氨酯保温材料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十章聚氨酯保温材料项目经济评价第十一章聚氨酯保温材料项目综合评价第一章项目概论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1、项目名称:聚氨酯保温材料生产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性质:新建二、项目拟建地址1、项目规划地址四平某某工业园区2、项目建设地社会经济分析以创新驱动为手段加快产业转型

2、,紧紧围绕“五个强市”建设,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瞄准市场终端和产业链高端,一年来,四平市下大气力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能源为主导产业,建筑建材、医药化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新兴产业为优势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格局,打出了一套漂亮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培育和生成了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树”,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平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装备制造业集换热设备、专用汽车、机械加工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于一体,规模总量约占全市工业的23%o其中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专用车、大客车及各种汽车零部件产品为主的汽车

3、工业体系,能够生产40多个品种的专用车,还有通讯、导航等新型高技术专用车,汽车零部件主要为一汽、二汽集团及其他汽车厂家配套;换热设备产业拥有国家级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换热器产业园区、国家级检测中心、省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和换热设备院士工作站,具有年产300万平方米板换、20万吨管换和2000台套机组的生产能力,具备单板换热面积国内最大、单机装机能力国内最高等技术能力和水平,大流量板式换热器和弧线管式换热器已应用到核电核岛和航海领域;农机装备产业生产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近年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以中联重机、东风机械等为代表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集群;风机产业起步于20世

4、纪50年代初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风机产品应用广泛,畅销全国。三、项目提出的背景1、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3倍和3倍。民口单位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已占全部许可证的23,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国防科技工业产值的74.5%。2、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

5、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等问题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坚持质量为先。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质量品牌作为生命线,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叫响''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四、报告研究范

6、围该报告主要研究、分析和预测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与建设规模,并提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项目能否实施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十个方面:1、确定项目建设总平面布置方案。2、确定产品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方案。3、确定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确定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供应。5、确定公用工程设施建设方案及供水、供电方案。6、确定企业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7、项目实施进度建议。8、确定环境保护及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措施。9、分析技术、经济、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情况。10、预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国民经济评价。五、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1、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

7、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由于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基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以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技术对既有制造范式的改造以及基于现代制造技术的新型制造范式的出现,其核心特征是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2、新兴产业因其产业链较长,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可以说每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都会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但要注意的是,新兴产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科研投入,人才培养,人才引进,重大科研技术转化等方面的高标准与髙要求,因此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部分短板,尤其是高尖端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技术突破,后续依然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