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ID:43914974

大小:23.1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6

浅谈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_第1页
浅谈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_第2页
浅谈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新要求,在教学实践小如何体现、如何完善,是广大教师普遍血临并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常此以往,学生习惯丁•被动学习,其主动性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屮心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而新课程屮,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教”就是为了学生“学”。因此,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

2、习。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共享共进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在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意味着合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解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上课不单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理解,自身提高;上课不是种情况下,教师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

3、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二、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大家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子,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见地、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也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口要发展能力,包括开发学生的一般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同时还耍培养学

4、生的特殊能力,主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应该是第一位的,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是不是积极思考,是不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不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教学中一个十分明显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和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

5、思维过程,而让学生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这便违背了人的认识规律。学生学习往往要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过程,人为地压缩或省略某一过程是十分有害的。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

6、成果的过程。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或抄袭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无异于“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四、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统一要求、统一规格是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就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这不符合学生实际。殊不知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既没有两个相

7、似的学生,也没有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素质的形成,绝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制造条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我教你学”。学生完全任由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

8、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的过程;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