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ID:43915044

大小:2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6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_第1页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_第2页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_第3页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是我国继孔子、孟子、朱熹、王筠以后著名的教育家,是语文教育界思想最深刻、影响最广泛的教育家。他一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70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在语文课程名称、语文学科性质、语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步骤、语文教材、教法等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全面的教育理论。笔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中学教学法研究,对叶圣陶的教育思想颇感兴趣,为了人们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推动学习、研究叶圣陶,下面对其语文教育思想作简分析,希望与同行们共勉。一、语文课程名称论中国古代没有一

2、门专门的语文课,语文教学与经、史、哲、文不分。直到清末,废科举、兴新学,语文才独立成科。语文定名后,即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国语、国文的合称,有人认为是现代语、文言文的合称,有人认为是语言、文化的合称叶圣陶陶认为都有不妥,语文应该是口头语和书面文的合称。叶圣陶这样解释说: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话,书面为文,文本于话,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后来,叶老又补充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因

3、此,语文一词应是并列关系的合成词,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一句话,叶圣陶所理解的语文应是语言(用现在的话说应是言语)这是语文的本义。二、语文学科性质论工具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一百年来,这是困扰中国语文界的一大问题。早在1934年,叫圣陶就说过: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日,性质含混得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受极左思想统治、影响,语文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利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质量大大滑坡。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叶老在《文汇报》撰文强调,语文是工具。他说:语言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银子、刨子、凿于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

4、这类东西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一论断,对纠正语文本质政治性起到厂决定性的作用。直至今日的《语文课程标准》仍然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织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语文教学任务论习惯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有人会回答: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这样的回答太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叶先生在20世纪初期就多次提岀教育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观点,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写作习惯、听读习惯、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

5、惯。这提法能反映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宗旨,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四、语文教学目的论不教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的又一教育理念。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目的、目标论的一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他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70年代末,他又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义),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1977年他给《中学语文》杂志题词中又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几句话强调了教学目的和总目标。他认为语文教学不仪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能力。传授知识是手段,培养习惯、培

6、养自学能力才是目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其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五、语文教学过程论精读论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的步骤、进程、顺序是语文教师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何完成一节课、一篇文章教学的程序。在叶老之前,我国古代名流曾提出过许多教学步骤,如《学记》认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用现在的话讲,即读文■发问•思索■评价■运用。近代王森然提出了四段教程:参考研究■讨论■读后;黎锦熙提出厂三段教:理解■练习发展。叶圣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展础上,提出自己精渎略读理论和精读教学过程的独特的见解。他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精读文章,只

7、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他指出了精读的教学过程应是预习课内报告、论(包括教师精讲)练习。这是一个十分科学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步骤,它符合心理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哲学认为,人的认知或掌握技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感加理解一实践。预习就是感知课文,讨论、报告、精讲就是理解课文;练习就是实践。正由于它科学、实用,所以至今仍是语文教师本为经典的教学进程。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