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

ID:43994615

大小:47.5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17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_第1页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_第2页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_第3页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_第4页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探究【摘要】泉州历史辉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文章通过对泉州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文化旅游的特点和泉州发展文化旅游的现实条件,提出了泉州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资源;泉州市;对策研究泉州市位于东经117025'〜119005,、北纬24030,〜25056'的福建沿海,东临台湾海峡,西部为连绵山脉,靠沿海地区为丘陵地带,因城北泉山(又名清源山)而得名.由于处于闽浙丘陵地带,而且终年温暖湿润,故雅称“温陵”;因五代时环城遍植刺桐树,故又称刺桐城。“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是泉州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2、的五大目标之一。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国内外游客近144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5.8亿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1.0%和20.8%。无论是游客人数还是总收入,均创出历史新高。从经济指标的统计分析看,旅游业正成为泉州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2005年的6.15%提升至2006年的7.79%,距离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10%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一、辉煌的昔日与腾飞的今日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称,这与其"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是分不开的。南朝,泉州已有与外国海上往来的文字记载。唐朝,泉州对外贸易和对外文化

3、交往都有很大发展,外国商人、旅行家和宗教信徒荟集泉州。唐朝诗人曾用“船到城添外国人”和“市井十洲人”的诗句描绘当时的盛况,伊斯兰教和摩尼教就是当时传入泉州的。唐朝至五代,泉州的佛教发展很快,被称为“泉南佛国”,中外佛教信徒通过海上丝路进行交往。泉州城的范围也扩大了七倍,环城栽种刺桐树,故泉州也称刺桐城。北宋,朝廷把福建市舶司设置于泉州,负责管理来往于海外的船舶、通商贸易、征税和接待外国商人等事务。它标志着泉州港被朝廷确立为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北宋至南宋,泉州港的地位有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北宋中期,它赶上并超过明州(今宁波),仅次于广州;第二次是在南宋初年,它赶上了广州,且与其并驾齐驱;第

4、三次是在南宋末年,它超过了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北宋诗人曾用”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来赞誉泉州港的繁荣。以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泉州市舶司年收入为例,这一年市舶司收入在80万缗以上,约占南宋朝廷年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可见泉州港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东方大港。元代,泉州港进入鼎盛时期,既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总吞吐港和东西方海上交通枢纽,也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最大港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也说:”刺桐港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元代朝廷曾以

5、泉州作为我国海外交通计算航程的起点。国外一些宗教也在这个时期通过海上丝路传入泉州,如印度教教徒作为商旅来到泉州,并兴建了规模辉煌的印度教寺院一一番佛寺;景教(即古基督教)则在元代初期就传入泉州。泉州先民在从事海外贸易和移居异国他乡的过程中,也把本土的儒教、道教、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等)以及戏曲音乐等带到国外,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清,由于统治者实行严厉的“禁海”、“迁界”政策,导致泉州港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被限定只与琉球交往,从而失去了昔日国际大港的地位。明成化八年,泉州市舶司被移置到了福州,从而标志着这个东方大港由辉煌走向衰落。朝廷的“禁海”、“迁界”禁锢政策使老百姓陷入极其恶劣

6、的生存困境,泉州一带的沿海人民不避艰危,突破封锁,一批又一批的泉州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等地谋生,泉州因而成为全国著名侨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泉州面临金门、台湾,被视为随时可能燃起战火的“战场”,国家没有投资项目,也没有像样的工厂企业,这里的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坏,极“左”路线的肆虐,只剩下“刺桐花谢刺桐城”、“浪打空城寂寞回”的景象。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把握机遇,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前,泉州经济总量居福建省倒数第二位,1978年泉州的经济总产值仅为7.79亿元,到200

7、6年则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900.76亿元,经济总量持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跻身全国地级市前列。二、泉州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一)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瑰宝星罗棋布,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20处;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至今仍保留着20多种中外宗教的遗迹;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国家级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就设立在泉州;国务院20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