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

ID:44007414

大小:5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7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_第1页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_第2页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_第3页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_第4页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说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小说阅读探究题考杳要求,把握其解题思路,讲究语言表达。【重点难点】掌握小说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思路,规范答题。【经典体验】(2011江西卷)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杲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知识点拨】一、什么是探究题?简单地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二、考点阐释就文学作詁阅读

2、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耍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

3、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牛活的关注等。通过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获得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正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貝-开放性的一项考查。二、命题特点:(1)开放性,往往针对文木内容提出具冇探究价值的问题。不设唯一性答案,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探索和思辨的精神。(2)综合性,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

4、识和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3)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考主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考题类型:L文木研讨类。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笫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來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屮哪一方面12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题干中已经明确“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揣了牛’襟怀”,因此,答题吋必须着眼于文章来探究。答案提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曲来进行探究分析:①对子女循循

5、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怙: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2.个性解读类。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牛-结合作品谈谈ti己的看法或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我们可以把这种题型看成是文木研讨式探究的变体,不过相对于文本研讨來说,考生冇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是必须如前所述要有一个“度”,与文本不即不离。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第18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屮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

6、谈谈你的看法。(6分)此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的表述,也就是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我的看法可以赞同父亲的做法,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做法,但无论怎样,都必须依据文本。答案提示: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乂害怕、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

7、个世界來的人”。3.知识积淀类L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岀,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棊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索养的高低。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笫19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如何认识与评价苏东坡,首先是耍联系文本,再次是要有关于苏东坡的知识,比如熟悉他的诗词、散文,了解他的为人,特别是课内学习过的《赤壁赋》等,如果对这些一无所知,探究的答案是写不好的。4.联系现实类。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