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

ID:44012672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7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_第1页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_第2页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_第3页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_第4页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们通过对50例患者试用丽珠牌人胎盘组织液局部注射治疗切口愈合不良,郎雁;陶晓玲;郑荣【作者机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摘要】〈正〉近年来,剖宫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有的医院甚至已超过50.00%(1),因此剖宫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増高。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为其近期并发症z—,主要表现为氏期阴道出血、发热、腹痛等症状,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忖前主婆治疗手段为全身抗生素治疗、中药治疗等,治疗周期长,临床疗效不明显。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从2005年开始,在B超引导下丁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处注约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冋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

2、2009年7月子宫切口愈合不良46例局部注药疗效,并与同期因相同症状住院治疗的了宫切口愈合不良38例相对比,现报道如卜1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彖1.1.1治疗组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7窦道形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OFANHUI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COLLEGE2000Vol.19No.3P.20-21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切口愈合不良47例叶珍花张仁英关键词: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剖宫产术;参罠复旧汤中图剖宫产术了宫切口愈合不良将导致切口裂开及晚期产后岀血。我院1997年5月至1999年10月

3、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了宫切口愈合不R47例,现分析如K。1临床资料1997年5月至1999年10月我院分娩总数5287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480例,剖宫产率为25.95%。缝合方法为哗利康”对吸收线连续全层缝合了宫切口肌层,再连续褥式包埋或连续浆肌层缝合。我们对其中切口撕裂、瘀血明显、下段水肿、或术后持续发热5d,而排除院内感染者,或伴有血常规及恶露异常者,手术后第6d行B超检查,共发现67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诊断标准(1):超声表现为切口隆起明显,边缘模糊,肌壁内冋声增强,呈轮廓不清之模糊团块回声,少数可间以不规则回声区,或子宫肌壁

4、与膀胱反折间可见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以抗生素滴注加参英复ILI汤内服;对照组20例,单用抗生素治疗。2治疗方法2.1治疗组氨节青霉索6.0g,硫酸丁胺卡那0.4g,分别静脉滴注,每日1次。参罠复旧汤组成:党参、黄罠各15g,当归、丹参、茯苓、蒲黄各12g,桃仁、川茸各9g,益母草、三棱、莪术各12〜15g,甘草6g,并随证加减,每口1剂,煎服2次。2.2对照组氨茉青霉索6.0g,硫酸丁胺卡那0.4g,分别静脉滴注,每口1次。若氨节青霉索过缴者改用先锋霉素。3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治疗期间记录体温、血常规

5、、恶露,间隔5〜7dB超复查子宫复IH情况。抗牛素停药指征:体温降为正常2d,血白细胞<1.2x109/L,中药停药指征:B超检查子宫切口愈合良好。3.2治疗结果见表1。治疗组痊愈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切口裂开及晩期产后出血,这可能与缝介技术的提高和缝介线质量的改进有关(B超天数计算以最后1次复查为限)。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d,±s)组別n体温恢复止常血性恶露持续抗生素使用B超图像止常治疗组476.24±2.27*18.74±4.86*6.67±2.55*18±8.87*对照组207.86±2.742

6、3.80±8.458.54±3.2627±9.58与対照组比较,*Pv0.054讨论一般悄况下,伤口最初3d为炎症反应期,继而为增殖期,形成瘢痕组织,了宫下段横切口最初是由胶原纤维束和纤维蛋白束形成瘢痕组织,然后平滑肌细胞再牛,使瘢痕肌肉化,一般约需3W时间。如果切口处受压迫、水肿、撕裂、渗血或对合不良,缝线反应重等,则局部组织缺血水肿、炎性浸润,致使血液循环不良,可影响其愈合,导致瘢痕发牛不同程度的缺陷和愈合不良,若不及时治疗,则可加璽缺陷,最终会造成切口裂开及晚期产后出血。全身表现为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局部表现为了宫复d不良,恶露

7、持续不净或子宫下段处压痛。B超检查可及时作出诊断,而且可重复,无损伤,使病人容易接受。对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既往治疗以抗生素为主,辅以全身支持疗法,以使切口局部渗液、积血等缓慢吸收,但是抗牛素使用剂量大、时间长、不良反应大。我们仿效异位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加用中药口服,减少了抗生索的剂量,加速了切口愈合和促进了宫复IH。中医认为,产时伤津耗气致气血两亏,加Z手术损伤,导致血脉瘀阻,气血流通不畅,故宜补气养血、活血、祛瘀生新。参诜复旧汤屮党参、当归、黄罠可补血、补气,增加红细胞数,提高机体免疫力(3);丹参、桃仁、川時可活

8、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三棱、莪术可散瘀破结,促进组织水肿吸收;益母草、蒲黄、甘草祛瘀止痛,促使了宫收缩。对血热者加牛地黄、侧柏叶清热凉血,有感染者用红藤、败酱草消炎杀閑,贫血者加阿胶养血补血,但体虚者川苒、三棱、莪术不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