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15《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15《孟子》二章)

ID:44031677

大小:7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15《孟子》二章)_第1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15《孟子》二章)_第2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15《孟子》二章)_第3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15《孟子》二章)_第4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15《孟子》二章)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课文剖析(15《孟子》二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文剖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欲:想要,喜欢。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亦:副词,但与前两句的“亦”不同,这里同“固”,本来。文章以贴切的比喻引出了本段的论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2、,故不为苟得也;[生命本来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于:介词,比。为:做。苟得:“苟且偷生”之意。]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患有所不辟,直译就是“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祸害”,这里用意译。辟,通“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3、如使:同义复用的假设连词,假使。之:结构助词,的。]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手段,哪一桩不可以干呢?恶:厌恶。莫:否定复词,没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介词,用。是:近指代词,这里用意译。]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这几

4、句话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作者先从正面来讲,接着从反面来申述观点,正反对比,很有说服力。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不仅。勿丧:不丢掉。耳:而已。孟子认为人人都有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不丧失而已。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此为第一部分

5、,开头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浅显生动。然后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接着提出了新的命题:“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引出下文对这一命题的论说和阐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豆:古代盛羹汤的器皿。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汤的食物。弗: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呼尔:吆喝的样

6、子,“尔”为副词词尾。之:泛指“与”的对象,译作“人家”。蹴尔:用脚踢的样子,蹴:踢。不屑:瞧不起。]此段举出了一个行道之人、乞丐“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证明了人人都有“本心”。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吋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徳。“呼尔”“蹴尔”而与Z,则“行道Z人”与“乞人”都不屑受Z,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文章用具体事例來证明论点,更具有说服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万钟:指优厚的俸禄。不辩礼义:即“不

7、辨以礼仪”,不按礼仪来分别。这里用意译。辩:通“辨”,辨别。加:增益,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举一反面例子证明论点、,即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是丧失“本心”的表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澈我吗?为:介词,后边带三个并列的宾语。宫室:住宅。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所:起指示作用。穷乏:贫困、贫苦。乏,指缺少钱财。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乡:通“向”:

8、从前。为:第一个是能愿动词,肯,情愿;第二个是介词,为了;第三个是动词,接受。之:第一个是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