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ID:44035128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_第1页
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_第2页
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_第3页
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_第4页
资源描述:

《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五、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结合中药制剂的特点,制订本技术指导原则。其目的是指导医疗机构制订临床研究计划和方案,规范临床研究行为,真实客观地获得中药制剂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及结论;明确免报临床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为中药制剂临床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研究技术要求。(-)一般要求临床研究用的中药制剂,应当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配制,配制的制剂应当符合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的质

2、量标准,并经检验合格。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获得《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后,取得受试者知情同意书以及伦理委员会的同意,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实施。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一般应在提出申请的本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应当在批准后1年内实施,逾期未实施的,原批准文件自行废止;仍需进行临床试验的,应当重新申请。自临床研究批准之日起2年内应完成临床研究及总结报告,如临床试验已开展但因特殊情况无法如期完成,应重新申报。(-)免报临床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1.已有同品种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中药制剂。2•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

3、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且该处方在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需提供50例以上的相关原始病历或处方、学术性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医院药事委员会文件、卫生厅原批准文件以及其他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的证明性文件。3.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的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经典名方应经过专家认定。(三)临床研究方案的制订和备案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中药制剂拟定的功能主治,制订合理、可行的临床研究方案,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报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并取得备案号后方可实施。备案的临

4、床研究方案将作为审评的依据,研究者应严格按备案的临床研究方案开展临床研究,若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需再次取得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重新备案后,方可按照新方案开始实施。(四)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规范1•试验目的(1)确立试验目的原则①中药临床试验目的应明确、具体,具有可行性,要突出中医药特点。②一个临床试验设计一般确定一个主要试验目的,根据试验需要有时可设计次要试验目的。(2)确定试验目的的依据①参照中药制剂处方组成、功能特点,以及既往临床应用工作基础。②参照临床前的药效学、毒理学试验结果。临床前的药效学实验已证实的药理作用,是确定试验目的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临床试

5、验目的应与药效学实验结果相适应,而临床前的毒理学试验的支持是确定试验目的的必要前提。1.试验设计(1)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临床试验必须遵循对照、随机和可重复的原则。(2)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①随机化临床试验的随机化主要包括分组随机和试验顺序随机,常采用分层、分段随机化方法。②盲法临床试验根据设盲的程度分为双盲、单盲,不设盲的试验称为开放试验或非盲法试验,盲法的实施应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③对照对照方法包括阳性药物对照、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由于制剂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对目标适应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样本量较小,因此,应在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的前提下鼓励采取安慰剂对照。

6、阳性对照药一般采用已上市的、功能相同或类似且疗效公认的中成药。①样本量每个适应症的受试例数不得低于60例,且试验样本量要符合统计学要求。(1)受试病例选择①诊断标准疾病诊断标准:疾病西医诊断标准应采用国际、国内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或权威性机构颁布、权威性教科书诊断标准。对疾病有不同分型的要列出分型(或分期、分度、分级)标准。诊断标准原则上要公认、先进、可行,并注明西医诊断标准的名称、来源等。必要时对标准采用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证候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应参照现行的全国统一标准制定。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原则上应公认、权威、可行,注意说明诊断标准的名称、来源等。中医证候诊

7、断标准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主症和次症,主症和次症宜分别列出。要注意到中医舌、脉特征,并特别注意证候的特异性指标或特征性指标。症状体征量化标准:为使观察指标客观化,症状体征需分级量化。症状体征的分级量化应根据病症情况决定,分级量化要合理。②病例纳入标准入选标准必须与临床试验的目的相符合,包括疾病的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入选前患者相关的病史、病程和治疗情况要求;其他相关的标准,如年龄、性别等。应特别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应作为入选的标准之一。③病例排除标准制订排除标准,应根据试验目的,考虑年龄、合并症、妇女特殊生理期、病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