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ID:44097373

大小:22.3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18

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_第1页
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_第2页
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_第3页
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_第4页
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平窝乡人大赴都江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为学习借鉴都江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及运行模式,进一步拓宽思路,提高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全面助推我乡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9月29日—30日,平窝乡人大主席团先后分两批组织人大代表、部分村社干部70余人,赴都江堰崇义笆桥社区、柳街水月社区、柳街金龙社区、胥家圣寿社区、胥家金胜社区等考察学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情况。通过现场参观、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运行模式以及创新方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对标学习情况都江堰市首批列入国家田园

2、综合体建设试点,都江堰精华灌区建设等15个项目纳入成都市乡村振兴总盘子,积极践行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及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聚焦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力度,努力培育文明乡风,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创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开启了成都郊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不断探索中积累了大量农村发展的宝贵经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生态文明等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其他省市学习的典范。2017年,都江堰市

3、致力推动乡村振兴,得到了省、成都市有关领导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天府源田园综合体获批全省首个国家级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川西林盘自然村落保护纳入成都战略,成功创建国家级猕猴桃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都江堰猕猴桃登录欧洲市场,打造了胥家镇金胜社区等115个社区为都江堰市级“四好村”。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青城山下美丽乡村的“林盘景致、富村山居、乡愁画卷”。考察期间,我们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当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崇义笆桥社区、柳街水月社区、柳街金龙社区、胥家圣寿社区、胥家金胜社区等为例,最为印象深刻的主要

4、有以下几点:一是“美”在生态环境本底。都江堰市森林覆盖率增长到了60.14%,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地表水、饮用水、出境水达标率均为100%。该市具备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旅游名城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理念,充分发挥川西林盘资源多、聚落好的资源优势,突出青城天下幽特点,不断升级水净、气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其中,最具典范的要数柳街“扫把革命”,以柳街水月社区为例,这里交通便捷,林盘景致聚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本底,瞄准“乡愁”主题,搭乘乡村旅游快车道,创响了水月民宿品牌,办起了农民夜校、道德讲堂、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实现了

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模式,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二是“富”在产村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产业是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强起来,才有可能使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该市践行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及绿色发展理念,依托都江堰—青城山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初步形成并布局了具有地方特色、符合乡域实际的“1+N”生态产业体系,“1”即康养休闲度假游一大优势产业,“N”即猕猴桃产业、智慧农场、高端设施

6、农业等田园综合体项目。据都江堰市2016年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都江堰市16年年接待游客2232万人次,占了成都总量的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亿元,较2011年实现翻番。以胥家圣寿源“都江堰市蔬菜质量安全联盟”为例,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建立统一投入品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规程与生产记录档案等“7统一”经验模式,采取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开发手机APP控制端,全面实现水肥一体化高效农业。全联盟获得全国28个农产品认证,连片发展涉及1.5万亩土地,全年用工量超过22.5万人次,带动群众3000余户。三是“强”在新型基

7、层治理。在规划方面,该市坚持多规合一,天人合一的原则,将全域作为一个都江堰—青城山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大景区”进行统一打造,将林盘和村落作为景点打造,注重自然美、形态美、个性美,抓自然布局、融自然特色,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根据产业、村容村貌、自然禀赋、生态特色、文化底蕴等进行分类打造,全面彰显一村一品、一街一景、一村一韵。变风景为产业,转美丽为生产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推进运动康体、休闲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美丽乡村经营转化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型、生态农业型、项目带动型等多种村庄经营方式,走出了乡村融合、田园综合体建设试

8、点经验之路。同时,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聚焦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建设,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力度,努力培育文明乡风,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努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