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考策略(中考语文复习)

应考策略(中考语文复习)

ID:44108506

大小:74.1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8

应考策略(中考语文复习)_第1页
应考策略(中考语文复习)_第2页
应考策略(中考语文复习)_第3页
应考策略(中考语文复习)_第4页
应考策略(中考语文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考策略(中考语文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文阅读1.通读语段,判断文体(文章体裁)2.整体感知,概括内容»上下文连贯:R看心境、观察角度、丿表达方式、内容3.研读文段。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r①•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关键词语[i②•表限制性的副词①.点名主题的句子I②•抒情议论句关键句子j③.总结全文或总起全文的句子.④•承上启下的过渡句4.反观标题,把握文意「①.开篇点题、点明屮心,总领全文《背影》I②•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背影》《口杨礼赞》记叙文中开头句了的作用]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风筝》.④.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醉翁亭记》r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

2、过渡作用屮间句子的作用f承接XX±文,引出XX卜-文(内容)I②.段末起总结作用A①.篇末点题I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结尾句子的作用j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和标题)、④•画龙点睛,引人深思注意:回答问题时要与前一个问题相结合回答5.C结合语境,认真推敲遇到代词,上下查找:“这”“什么”“此”重要语句的理解J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扣住修辞,分析主旨•换位思考,引发共鸣初三培优班笔记文学作品主要是指:散文和小说文体(一)词语(常见题型)1.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1)分析词语表义(近义词、同义词替换)(2)联系上下文意思(3)分析词语

3、的深层含义(4)联系全文中心,联系作者思想感情(5)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和修辞方法的运用效果入手分析注: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2.分析代词的指代作用(1)瞻前顾后(2)由近及远(3)抄原文或筛选概括注: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找对没有,找完整没有)3.动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这些词语生动形象而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性格,突出了……(中心)注:散文中说明动词、形容词的特点,可用替换法4.分析词语是否可省略、可调换、才盾(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不能调换、不矛盾(2)分析

4、词语的含义(3)分析:用原诃吋句f的意思,省略或调换后句了会变成什么意思,两相对比,不符合实际(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不能调换、不才盾5.分析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乐、高兴、兴奋、热爱、爱戴、崇敬、思想、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讽刺等等。(1)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和表现出的作者口己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甚至对某类人或事的态度和看法,支持或反对,批评或赞成等(2)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1W是文中人物

5、形象对人与事的态度和看法,这直接由文章内容表现出來(二)句了(常见题型)引屮义:哲理深刻比喻义:生动形象言外Z意:委婉含蓄1.问具体含义主要内容(关注上下文)+r①修辞手法+作用(生动形彖)+本体+喻体+中心①叠词:押韵]②判断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⑴手法(修辞/写作/句式彳④短句:郎锵有力I人物I句长句:表达丰富感情了性格[式I⑤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突出某种感情或某种意义'2.表达效果^①定卜•感情基调(2)环境描写丫②渲染气氛I③烘托心情首:总领全文+为XX下文作铺垫过渡总结全文薛XX上文,为XX下文作铺热J.尾:画

6、龙点睛,点明、升华XX中心,(3)位置JqT结构承上启下3.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1)谈感悟:语言精炼,富有哲理(2)续写题:①符合文章的语言风格②人称(3)探究型:①概括主题②分析材料,找相同点③组织语言,答题(4)联系实际型丿①现象②原因③如何做1①观点②举例语知部分1.掌握一些生字词2.知道一些文学常识3.课文内容梳理4.积累一批优美或含义深刻的语句5.理解文章的主题6.学习一•种写作手法7.重温一个语段&㈠仿写J①仿句与例句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呼后应②修辞方法要相同③句式要一致③字数基木相同.⑤检查㈡解题步骤①整体感知文段内容,

7、根据上下文意义、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信息,确定仿写内容②局部分析文段句式的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③仿句和例句不能雷同,修辞要恰当,用词不要重复①反复揣摩仿写内容,检杳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文帝主旨的提炼与概括1.小说(1)从标题入手(环境、背景,分析要恰当,不要随意拔高)作用:①设置悬念②题目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彖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血龙点睛的作用(《心声》、《百合花》)(2)从情节、人物形象入手(小说屮的一个人,一定代表社会中的一类人,从而具有了

8、时代性、典型性)从情节:把握情节中主要人物、次婆人物、线索人物Z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雷雨》)(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彖所折射出的时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