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ID:44137920

大小:57.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0-19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_第1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_第2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_第3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_第4页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 “然”、“名”等词的用法。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教学课时

2、: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学习.参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

3、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背景: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

4、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

5、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学习.参考....2.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

6、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此文记游,并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想。三、指导朗读课文。注意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A. 而余亦悔

7、其随之

8、

9、而不得极

10、夫游之乐也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鼎足之形

11、成矣 E. 则谓

12、

13、非草木

14、不得矣 正音(板书):褒bāo禅山    华huá山   庐冢(zhǒng)   有穴(xué)窈(yǎo)然 怠(dà

15、i)  咎(jiù)      好游(hào)  仆(pū)碑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四、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义,揣译课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五、掌握文言语法知识:运用讲练结合的教法1.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深度。穷:a-- 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学习.参考....⑤火尚足

16、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 错。传:v-n,流传的文字。名:n- 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练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