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ID:44161317

大小:65.0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9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1页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2页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3页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4页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常振臣!,王登峰!,周淑辉!,郭骁((■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吉林长春!)(;■清华大学汽车系,北京!)*)!,)%())&摘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车内噪声控制技术,重点论述了有源噪声控制技术和结构声的有源振动控制技术在车内噪声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车辆噪声;控制;噪声污染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汽车噪声已成为汽车的重要性能指标•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中,已把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降低车内噪声作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车内噪声指汽车行驶时乘坐室内

2、存在的各种噪声•要降低车内噪声,就必须首先了解产生噪声的原因(即声源的部位)声源的特,性(如声源的类别,频率特性,变化规律等)进行准确的测量分析,,然后结合具体的要求和条件,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目前噪声控制一般包括声源,传递途径和接受者三个方面的控制•降低车辆噪声的根本办法是控制声源,并在传递途径上采取可行的措施,从而使车内噪声限制车内噪声标准允许的范围内.本文综述了车辆舱室噪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车内噪声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进,底盘噪声等•这些声源的噪声经由空气和结构两个途径传入车内•其中经由空气传播的噪

3、声主要是发动机表面辐射噪声和气流流动噪声,而结构传播的噪声主要是发动机,轮胎,路面及气流等引起车身振动而向车内辐射的噪声•空气传播和结构传播噪声的能量因车型,结构以及噪声的频率成分的变化而有所差别・)2以上的中,高频噪声主要通过*)1空气传入车内,&)1以下的低频噪声主要通过结构传入车内•试验研究表明,而)2封闭的车辆舱室对外部声源起到较大的隔声作甩发动机的空气传播噪声对封闭驾驶室内部噪声影响不大;封闭驾驶室内部噪声主要是发动机振动和路面随机激励引起车辆舱室各板壁振动而辐射出来的固体声,其中由发动机引起的噪声占主要地位•因此低频噪声是车辆舱室内部噪声的主要成分.

4、(传统的车内噪声控制技术[控制车内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减弱声源强度,隔绝传播途径和吸声处理三个方面!]・!#消除或减弱噪声源的噪声辐射”降低汽车上任佢I声源的噪声能量都有利于控制,车内噪声,尤其是降低发动机噪声和传动系噪声更具重要意义•例如对发动机进行屏蔽处理可使舱室内噪声降低!/左右•如果对屏蔽罩的壁板涂敷)3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硏基金资助项目!*)*))(n!%z作者简介:常振臣!"$)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万方数据第A期常振臣等: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K阻尼层,则可进一步降低

5、噪声!”左右・#!!隔绝传播途径"为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传入车内的噪声,可以利用具有弹性和阻尼的材料来阻断结构声;也可以利用涂布,阻尼粘胶等材料来提高车身壁板的隔声性能并减小车身壁板的孔缝数目和尺寸,从而增强车身结构的隔声量,削弱或阻断气体传声•即主要采取隔振,隔声和提高车室密封性等措施来降低车内噪声•例如对大型客车,合理选择和在适当位置布置隔振器来支撑发动机,可使车内噪声降低$!%”・#提高车室密封性是阻止噪声传入车内的有效方法之一•车室隔声结构的构成是在不同部位适当组合吸声防振材料,有时为了减轻汽车重量,也采用在车身涂敷防振涂料等方法•试验硏究表明,对各操纵机

6、构和仪表线路通过车身的孔,缝进行密封处理后的车内噪声可降低&#,H・!#用吸声处理降低车室混响声n在车室壁板上使用能减少反射声的吸声材料可有效降低车室混响声•例如在汽车顶棚采用吸声处理,可在乘员耳朵的位置处降低!“以上的噪声.#$车内噪声主动控制技术#$有源噪声控制技术"振动控制中,降低低频噪声和低频振动一直是既困难成本又高的工程.例如,一般吸声材料的低频吸声系数很小,共振型低频吸声结构要占很大空间,且吸声频带很窄,构件的低频吸声量很小有源噪声控制(*・・+/*4简称(1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噪声控制方法•与传统(),/-123,+0/.)的降噪技术相

7、比,它突出的优势在于对低频噪声控制效果好及对原系统的附加质量小,因此近年来主动噪声控制在降低低频噪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源噪声控制是在指定区域内人为地,有目的地产生一个次级声信号去控制初级声信号,以达到降噪目的的技术,依据的原理是两列声波干涉相消原理•若次级声源产生与初级声源的声波幅值相等,相位相反的声波,则与该区域内的原始声场相互抵消就达到了降噪的目的该项技术早在$年代由德国*这一创造性设想并未变成现实•物理学家5•提出并申请了专利•但由于当时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67[直到8年代末,由于电子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有源降噪技术的研究才又重新兴起!!$]

8、•'封闭空间声场的有源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