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

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

ID:44170503

大小:1.13 MB

页数:76页

时间:2019-10-19

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_第1页
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_第2页
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_第3页
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_第4页
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_第5页
资源描述:

《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单片机技术》实验指导书刘宝成内蒙古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1年3月前言单片机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单片机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单片机技术课程安排的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软件编程、调试能力,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的软、硬件综合开发能力。单片机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安排30学时,包括10个实验项目。项目1P1口输入/输出实验、项目2简单I/O口扩展实验、项目3LED数码管动态显示实验、项目4LCM液晶模块显示实验、项目5外部中断实验、项目6定时器/计数器应用实验、项目7

2、八位并行A/D转换器实验、项目8八位并行D/A转换器实验、项目912位串行A/D转换器实验、项目1012位串行D/A转换器实验。实验设备采用安装有KeilμVision4C51集成开发环境的计算机和配有E-lab-KeilC51CPU板的EL-MUT-III单片机实验挂箱。实验要求学生在EL-MUT-III单片机实验挂箱及相应的扩展模块上设计与连接电路,利用KeilμVision4C51集成开发环境采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单片机系统方案设计、硬件电路连接、软件程序编写、在线仿真调试以及程序下载运行等单片机系统开发的全

3、部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具体硬件接口的应用技巧,进一步理解单片机外围接口芯片使用方法,逐步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方法。书后附有KeilμVision4C51集成开发环境的简单使用说明。通过单片机技术实验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80C51系列单片机的输入/输出接口、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等内部模块的应用方法,熟悉各种类型的外围接口芯片的使用,提高使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写单片机程序的能力,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能够独立进行单片机控制系统开发的工作能力。本书中的参考程序都经过调试和使用,所以正确性是有保

4、证的,但是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优的。项目1P1口输入/输出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P1口的使用方法2、学习汇编语言延时程序的编写和使用二、实验内容1、P1口做输出口使用。P1口的8个引脚分别接8只LED发光二极管。编写程序,使LED发光二极管间隔时间约1秒钟逐个点亮,并周而复始进行循环。2、P1口做输入/输出口使用。P1口的高4位,即P1.4、P1.5、P1.6、P1.7分别接4只LED发光二极管;P1口的低4位,即P1.0、P1.1、P1.2、P1.3分别接4只拨动开关。编写程序,使4只LED发光二极管的亮、灭与4只拨动

5、开关的高、低电平的状态相对应(开关拨向下方是高电平)。三、实验原理1、使用P1的注意事项P1口为准双向口,P1口的每一位都能独立地定义为输入位或输出位。作为输入位时,必须向锁存器相应位写入“1”,该位才能作为输入。AT89S52单片机上电复位时,所有口锁存器均置为“1”,但在单片机运行过程中有的口锁存器可能被写过“0”,如果该口作为输入口使用,在使用前就必须写入一个“1”,使它成为一个输入口。为可靠起见,当一个口被定义为输入口时,总是在读该口输入状态之前,先向该口写入一个“1”。2、延时程序的编写再来看一下延时程序的实现。现常

6、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定时器中断来实现,一是用指令循环来实现。在系统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后一种方法。1本实验系统晶振为6MHz,则一个机器周期为122s。要写一个延时1s的6MHz程序,需要使用如下形式一个三层循环结构的延时程序。DELAY:MOVR5,#x(1)DEL1:MOVR6,#y(2)DEL2:MOVR7,#z(3)DEL3:DJNZR7,DEL3(4)DJNZR6,DEL2(5)DJNZR5,DEL1(6)RET(7)上面MOVRn,#data是1个机器周期指令、DJNZRn,rel是2个机器周期指令、R

7、ET是2个机器周期指令,所以每执行一条MOVRn,#data指令需要2s,每执行一条DJNZRn,rel指令需要4s,执行RET指令需要4s。整段程序的执行时间可由下述公式计算:延时时间(2(2(24zyx4)4))4由于有三个未知量,没有办法直接解出,可先确定两个内层循环的初始值,再计算最外层循环的初始值,根据计算结果再反复修正。但是实际上这种试解的过程,非常麻烦,工作量也很大。可以使用计算机编写程序进行试解计算。如下(该软件可通过软件界面下方的Email地址免费索取)。将软件计算出来的第1组参数,

8、带入上述公式验证一下。即zF0BH251,y42H66,xF0H15。延时时间(2(2(242514)664)15)4999996s,由于该计算结果已经考虑了LCALL或ACALL调用子程序的执行时间4s(这两条指令均为2机器周期指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