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剖析(6有教无类)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剖析(6有教无类)

ID:44177061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9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剖析(6有教无类)_第1页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剖析(6有教无类)_第2页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剖析(6有教无类)_第3页
资源描述: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剖析(6有教无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文剖析1.子曰:“有教(指教育对象)无査(区分,作动词用)。”[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论语・卫灵公》)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了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冇了受教冇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2.子曰:“中人(资质中等的人)以上(指高深的学

2、问和道理),可以逬(谈论,作动词用)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了说:“具冇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论语•雍也》)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了在教学过程屮,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冇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牛儕力水平的高低來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11!积极贡献。3.了路问:“闻斯行诸(“Z乎”二字的合音)?”[了路问:“

3、听到了就行动起來吗?”]了口:“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來呢?”]冉冇问:“闻斯行诸?”[冉冇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子曰:“闻斯行Z!”[孔了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口:“由也问'闻斯行诸’,了□,'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了口:'闻斯行之赤(公西赤,即公西华)也惑(迷惑,糊涂。),敢问(人胆地问个明白。敢,自谦之辞,有冒失、大胆的意思)。”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喻好胜),故退Z。”[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

4、起来吗',你回答说'冇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伤〈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论语・先进》)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扎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4.了张问口:“令尹了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了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三仕为令

5、尹,无喜色;三(指多次)□(罢免)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儿次做塑国宰相,没有显出髙兴的样子;儿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子曰:“忠矣。”[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曰:“仁矣乎?”[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曰:“未知。焉得仁?”[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崔了(齐国人夫崔杼(zhti)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人反应)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沁

6、(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陈文了(陈国的大夫,名须无)冇马十乘,弃而违Z。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Z。Z-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张乂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耍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了“清矣。”□:“仁矣乎?”了口:“未知。焉得仁?”[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

7、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论语・公冶长》)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冇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1.子口:“不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堆(音fQ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举一隅(音yti,角落)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了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口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來

8、却说不出來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次去教他了。”](《论语•述而》)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