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开关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

大功率开关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

ID:441871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8-02

大功率开关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_第1页
大功率开关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_第2页
大功率开关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大功率开关电源的设计【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大功率开关电源的设计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开关电源的前身是线性稳压电源。在开关电源出现之前,各种电子装置、电气控制设备的工作电源都采用线性稳压电源。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集成度的不断增加,计算机等各种电子设备体积越来越小而功能却越来越强大,因此,迫切需要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新型电源,这就为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可以说,开关电源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而发展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为开关电源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0世纪60年代末,耐高压、大电流的双极型电力晶体管(亦称巨型晶体管,B

2、JT、GTR)的问世使得采用高工作频率的开关电源的出现称为可能。早期的开关电源开关频率仅为几千赫兹,随着磁性材料及大功率硅晶体管的耐压提高,二极管反向恢复时间的缩短,开关电源工作频率逐步提高。到了1969年,终于做成了25千赫兹的开关电源。由于它突破了人耳听觉极限的20千赫兹,这一变化甚至被称为“20千赫兹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开关电源作为线性稳压电源的更新换代产品,主要应用于小功率场合。而中大功率直流电源则以晶闸管相控整流电源为主。但是,这一格局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简称IGBT)的出现而被打破。IGBT属于电压驱动型器件,与GTR相

3、比前者易于驱动,工作频率更高,有突出的优点而没有明显的缺点。因而,IGBT迅速取代了GTR,成为中等功率范围的主流器件,并且不断向大功率方向拓展。开关电源开关频率的提高可以使电源重量减轻、体积减小,但使开关损耗增大,电源效率降低,电磁干扰问题变得突出起来。为了解决因提高开关电源工作频率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软开关技术。软开关技术采用准谐振技术的零电压开关(ZVS)电路和零电流开关(ZCS)电路。在理想情况下,采用软开关技术,可使开关损耗降为零。正是软开关技术的应用,使开关电源进一步向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功率密度大的方向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

4、,对软开关技术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它已成为各种电力电子电路的一项基础性技术。迄今为止,软开关技术应用最为成功的领域非开关电源莫属。最近几年,“绿色电源”这一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所谓“绿色”是指,对环境不产生噪声、不产生电磁干扰,对电网不产生谐波污染。为了提高开关电源的功率因数,降低开关电源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功率因数校正(PowerFactorCorrection——PFC)技术。目前,单相PFC技术已比较成熟,相关的控制芯片已在各种开关电源中广泛应用,相比之下三相PFC技术则还处在起步阶段。高频化是开关电源轻、薄、小的关键技术,国外各大开关电

5、源制造商都在功率铁氧体材料上加大科技创新,并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智能化的元器件,尤其是改善整流器件的损耗,以提高在高频率和较大磁通密度下获得高的磁性能。另外,电容器的小型化和表面粘着(SMT)技术的应用为开关电源向轻、薄、小型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采用双极性晶体管制成的100千赫兹开关电源和用场效应管制成的500千赫兹开关电源虽已使用化,但其工作频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模块化是开关电源发展的总体趋势,可以采用模块化电源组成分布式电源系统,实现并联方式的容量扩展。选择本课题可以使我掌握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加深对开关电源的理解。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包括

6、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大学物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应用到具体实例中,有效地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大功率开关电源中普遍采用的全桥型电路及其驱动电路以及高频变压器的设计与制作等。2、计划将此系统分成四部分——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辅助电源模块、主电路以及控制电路。3、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用来提高整流电路的功率因数,防止大量的谐波分量涌入电网,造成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干扰其它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4、辅助电源模块用来为控制电路提供电能。拟用单片集成开关电源芯片(TO

7、P204)来实现。5、控制电路用场效应管集成驱动芯片IR2155,驱动全桥电路。6、主电路的设计主要包括高频变压器的设计和全桥型电路中功率管的选型。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步骤:(1)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制定初步的方案;(2)利用适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roteus、PIExpert6.5、Multism等)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仿真;(3)四个模块设计的先后顺序为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辅助电源模块、控制电路和主电路。方法:化繁为简,将整个系统分解成四个部分,方便设计、调试。对局部电路预先进行仿真,对结果有所预期。措施:查阅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