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

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

ID:44201053

大小:148.0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19

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_第1页
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_第2页
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_第3页
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_第4页
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号:20141226557南京信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实施计划所在院(所)应用气象学院学科专业生态学研究生周茂飞学位级别硕士导师郑建伟开题报告日期2015・12.23入学年月2014年9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院2015年12月23日1、论文开题报告由研究生向院(所)报告后,听取意见并整理成文后填写;2、论文工作实施计划由指导教师填写;3、博士生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士生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4、本表一式一份,提交研究生院审核盖章后,由学院留存整理归档。、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H植物根部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削减作用研究方向

2、水牛植物根部放氧促进微牛•物菌剂对高有机质沉积物的降解题目來源国家部委省市厂、矿自选有无合同经费数水专项题目类型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其它应用研究开题报告内容:一、研究背景河流在城市发展过程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河流为城市提供看水源,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通的重要渠道,对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城市河道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河流木身的自净作用无法承受各类污染物的大屋涌入,从而导致城市河道水质恶化严重,并呈现严重的黑臭现象,对居民工作、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城市景观

3、和城市形象造成恶劣影响。无论发展屮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受到城市内河黑臭污染的闲扰,如英国的泰晤丄•河早在19世纪便遭到严重的人为污染,经过长期的修复有所好转,成为一个成功的河道整治案例。根据检测,泰国Thachin河、美国上特拉华河、欧洲多瑙河等诸多河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治理城市内河污染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城市当前水体污染也相当严重,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苏州河、宁波内河、南京秦淮河、苏州外城河、常州大通河、无锡冷读港、广州白海面等,几乎也面临改善河涌污染状况的难题,鱼待治理、解决水环境问题。河流“黑

4、臭”是水体屮的有机物被厌氧分解的一种生物化学现象。城市黑臭河道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因索可以归结为以下儿点:(1)水体冇机污染负荷过大;(2)底泥污染及底质的再悬浮作用:(3)水体重金属污染;(4)城市河流热污染;(5)城市河道建设不完善。高效微生物在对受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中应用广泛,例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反俏化细菌、复合细菌等可以有效去除氮、磷等营养盐,消耗人量有机污染物,恢复增加水体溶解氧,从而净化一上覆水水质。其屮,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bacteria)是一类兼性厌氧微生物,多为异养,可利用一系列还原酶将硝酸盐氮或亚

5、硝酸盐氮转变成N20或N2。其具冇繁殖快、环境适应性好、反硝化能力强等优势,在反硝化过程屮以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为氮源,消耗水体和底泥中的有机质(包括碳水化合物、醇类、有机酸类等),用以作为电子供体及碳源,进而实现降低水体黑臭风险的目的。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硝化细菌有无色杆菌屈(Achromobac⑹)、不动杆菌屈(Acinetobaeter)、产碱杆菌屈(Alcaligenes)>芽抱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55个属。另外,还有许多放线茵也具有—定反硝化能力,包括链霉菌属(Strcptomyccs)

6、,费兰克氏菌属(Frankia)等。二、国内外研究进展我国的大部分湖泊都属于内陆湖泊。而氮索加快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磷索被认为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因此,理论上讲,通过减少磷素的输入(包括内源和外源的输入)来控制富营养化是更冇道理的。但在我国的大部分湖泊,无论是磷索水平还是氮索水平都己经远远超出了使其达到富营养化状态的临界值。单纯通过减少任何一种营养欲的量都很难达到降低富营养化水平的良好效果。氮、磷进入湖泊水体有两种途径,-•种是通过工厂和农山等输入的,称之为外源污染;另外一种就是湖泊底泥屮氮、磷的内源释放。湖泊底泥作为氮、磷的库

7、和源,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水体释放氮素和磷素。外源污染相对易于控制一只需要切断进入水体的污染源并合理使用肥料就可以在很人程度上控制进入湖泊水体的营养.虽;但控制内源氮、磷的输入则较难。研究表明,即便在截断外源污染的前提下,内源污染也足以维持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湖泊反硝化作用大多发生在底泥,而且氮素循环和对磷素循环更为活跃,因此对湖泊底泥中氮素反硝化作用的研究可能为富营养化的机制和治理研究提供更为有效的思路。湖泊屮反硝化作用还和其它许多影响氮素循环的物理、化学等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对湖泊反硝化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应该建立在对湖泊大量的相关研究的某

8、础上。我国己对富营养化湖泊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包括富营养化的成因、评价、机理、危害、控制少治理等,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当前国外已开发出多种微生物菌剂用于水体修复,并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如tl本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