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构_真武阁_

千古绝构_真武阁_

ID:44234061

大小:868.4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9

千古绝构_真武阁__第1页
千古绝构_真武阁__第2页
千古绝构_真武阁__第3页
千古绝构_真武阁__第4页
千古绝构_真武阁__第5页
资源描述:

《千古绝构_真武阁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千古绝构——真武阁ThePeakofChineseAncientBuilding:ZhenwuPavilion刘彦才LiuYancai刘舸LiuGe摘要:先人建房遵循“天人合一”原始生态观,把房屋作为人廊舍,而垣墙,而庖厨(,而,即表示设置)巍乎其有成与自然视为一体,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蔼相处,合理利用资之,为一邑之具瞻。(”这两句意思是阁建了,巍然雄伟源,不破坏自然资源,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循环的生态成为全县巨观)。环境。又据现存碑文推测,经略台上原有的不是今天现在自然灾害的袭击下,真武阁的匠师们泰然自若,利用唯物存的仅仅是一阁,而是一组建筑,但只有“堂”“、室”辩证的哲学理念和老

2、子学说的思想,在建筑结构力学上,以动求而没有楼阁。至明万历元年后,原有经略台扩了一丈左静、以虚代实、以柔克刚。以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虚实相间、刚柔互补、阴阳合一、化弊为利、动静平衡、适量适度,求得整体结构右,台上夯土,台上建造楼阁三层,即是今天的这座阁,的平衡与稳定,使真武阁屹立四百三十多年。实在十分出色,令人阁内安置了神象和胁侍的仙人和钟、馨、鼎、炉,而且还惊讶!他们采用以穿斗杆栏式结构为基础,以可动的杠杆结构为修建了廊舍、垣墙、厨房,比原有建筑有所扩大,为颇具核心,取得建筑结构内力与外力矛盾的辩证统一而取得平衡和稳规模的一组建筑群,均按照宗教仪式和道士生活需要定,使真武阁坚如磐石,稳如

3、泰山。而设置。在三层楼阁奉祀真武帝以镇火灾。《县志》记在建筑构图造型上,打破常规“,胆大妄为”,以逆反思维构载云“:容俗民居缉篱编茅,往往不戒于火,谓南山耸思出震人心弦的绝技,在局部推敲及装饰处理出奇招,使真武阁峙,实为火宿,祀北帝,所以镇离火也。”从那时起,经略增添更加翠丽、活泼、轻巧、豪放、潇洒的风采。台上的阁便成了奉祀真武大帝的真武阁。至此从明万关键词:天人合一唯物辩证以动求静以虚代实历(公元1573年)以柔克刚逆反思维建阁三层后,经历明万历四十八年一、忆古探源(1620),及清光绪1962年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学报》第7期发表年间编的《县志》《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震憾建筑界人

4、士,载:康熙四十一年一夜之间使默默无闻的深闺奇葩重见天日。1982年评(1703年),雍正十为全国重点文物。真武阁座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年(1732年),乾隆城东门外人民公园内,建在北灵山,旁临绣江的古经略图1真武阁中轴线立面八年(1743年)左台上,属道教建筑。右,乾隆五十六年古经略台相传建于唐乾元大历年间(公元758年~(1791年),同治十779年)因唐代诗人元结任容管经略使时所建而得名,二年(1873年)等台长约50m,宽约15m,高约4m,四周砌砖石,中间分层明、清前后修葺过夯土压实,土上堆砂约1m厚,坚实稳固,原乃为操练军六次。解放后士,朝会习仪和游览风景之用。及后在台上建武当

5、宫,1953—1954年文化历代兴废无存,台仍存,并取“天子经营天下,略有四部拔款重修。现在海”之义而名“经略台”,至今已有1200多历史。图2真武阁经略台上仅有建筑真武阁之由来,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就是现今的三层真年)立《重修武当宫碑》碑文可见一班“:万历元年,泓武阁了,阁内神象与龚承恩等(泓,指潘泓)复憾前修之未备(未备,即未已无存,阁本身也完备)思以旧贯而扩充之(旧贯,即原来基础)。会首三没有任何墙壁隔十余人,博劝广收,募就多金,于是在兴工役。其时伍公扇,实质上是一座临府从臾(临府,即临政。臾,即习俗),群心竞跃,扩基底层架空,高达三寻丈(寻,即八尺为一寻),筑土坚乔(乔,即

6、高大),创层的硕大楼阁,周造楼阁三层。隆栋蜚梁(隆,即高厚,蜚,即飞),斗窗云围更没有廊舍、垣槛(斗,即小巧玲珑,云,即高),辇神象安置(辇,音捻,即载运),仙人好楼居,将帅列傍侍;而钟磬,而鼎炉,而墙、庖厨等建筑物,图3真武阁总平面-94-源再生,使资源可持续发展,不破坏生态循环。建房时则察地形,观气象,看阳光,量用材,适财力;在平面布置,空间组合,细部处理,都无不与环境有机的融合。容县属汉族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分支,自古便与中原关系密切,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文化技术有相当的发展,形成以中原汉文化为主流,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土著的百越文化,再加上当地人们有外来文化的容纳性,善于歉收并蓄,在此文

7、化氛围中演进,又受到南方气候、资源、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影响,于是体现出民族风格与地方特点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在得天独厚铁木材源条件下,真武阁在造型构架不是中原地区叠梁图4真武阁平、立、剖面式木构架,而是吸收当地壮、瑶族的穿斗式木构架形式仅存下来的是真武阁前面登台石阶迎面屹立的六柱重形成全国罕见的底层架空阁楼建筑(图2)。檐,形似牌楼的“门亭”,其大小尺度风格和真武阁很真武阁选址确是绣江畔难得的天然清幽古雅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