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农家的暮

一个小农家的暮

ID:44235137

大小:17.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9

一个小农家的暮_第1页
一个小农家的暮_第2页
一个小农家的暮_第3页
一个小农家的暮_第4页
一个小农家的暮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个小农家的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个小农家的暮》导学案纳雍县第一中学朱仁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作者刘半农及其诗歌理念。2、了解本诗平民化、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特点。能力培养目标1、研读动词、形容词以及颜色词在本诗中的妙用,提高学生筛选‘提炼、归纳能力。2、指导鉴赏本诗画面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领会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2、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知人论世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

2、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诗人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分别是《瓦釜集》(诗集中对民歌形式的利用作了有益的探索)、《扬鞭集》

3、。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恬淡的农家之景,浓郁的思国之情——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读解兼与《教我如何不想她》比较(秦林芳)      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

4、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本诗写于1921年2月,为诗人在英国伦敦所作。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把“自然界”与“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真

5、情感。本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作。与许多海外赤子直抒胸臆的爱国诗篇(如郭沫若的《晨安》、闻一多的《太阳吟》等)不同,诗人在本诗中没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画了一组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背景解读在常州府学堂毕业前一年,出于对学校保守的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刘半农毅然从学校退学,决定离开家乡到外地发展。1912,刘半农只身前往上海,经朋友介绍,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谋到了一份编辑工作,并业余

6、在在《小说月报》、《时事新报》、《中华小说界》上发表译作和小说。经过几年奋斗,刘半农在上海滩声名鹊起,被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他已经可以靠着每月几十元的稿费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在家中赋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只好靠变卖家中物品、妻子到娘家去借贷为生。就在一家人贫困潦倒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原来不久前在上海刘半农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有过一次会面,陈独秀慧眼识珠,不仅看出刘半农身上的锐气,更看出他是—

7、个可造之才,北大正需要这样的人,于是向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蔡元培先生作了大力推荐。就这样,随着一纸聘书,刘半农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一步跨入了北大这个全国最为显赫的高等学府。同时执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最初他教授诗歌、小说、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他国学功底并不逊于他人,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上课又认真准备,不久就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很快人人都知道北大来了一个中学肄业的国文教授刘半农。但在北大这个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像他这样—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学教授依然被一些人视为“下里巴

8、人”,对他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常常表示怀疑。—次在《新青年》编委组成人选上,胡适就直接提到了人选的学历问题,这对刘半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同时,刘半农在上海滩染上的才子气,包括衣着打扮等作派也遭到一些人的诟病。于是,刘半农发奋读博士,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考上了公费赴英留学的资格。1920年2月7日携夫人朱惠和女儿小蕙赴英留学。留学过程中也是历尽艰辛,于192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朗读节奏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