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

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

ID:44235382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9

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_第1页
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_第2页
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_第3页
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_第4页
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存在高度相关。今天,还有很多意见认为为了“经济增长”可以暂时不考虑民生,他们认为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保住民生。然而,这种舍本趋末的“经济增长“又有何意义呢?实际上,劳动法不仅不能暂缓落实,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工人的工资不仅不能减少,还应该逐年提高。尽管一个企业增加工资或者增加雇工,必然会使得总需求有相应的增加,但这些新增的需求要被成千上万的企业瓜分掉,使得我们儿乎无法实际观察到这种增加,但是,如果我们采取一项强制的政策措施,让所有企业一起加薪,则总需求和总就业的增加是显着的,是可

2、以观察到的。西方国家,有强大的工会,工人髙工资,这不仅没有把企业搞垮,反而却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实施工资与企业增值相挂钩的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如今天普遍实施17%的增值税那样,规定工资也应当占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如从现在的大约11%逐步强制提高到30-40%左右。工资额与就业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正相关。摘要:工资与就业的关系,是一个争论了长达60年Z久的话题。1936年凯恩斯在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说,他同意古典经济学家的意见,认为工资上升必然导致失业增加。1938年英国劳动

3、经济学家邓洛普(dunlop)、和1939年美国塔西斯(Tarshis)提出了与其相反的证据。在其后长达6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济学家一直围绕此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了大量文献。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基于吋间序列的实证结果,经济学家大概一致认为工资与就业无关。但是,随着之后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用面板数据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工资增加、就业增加,两者严格正相关。这一结论在今天已经是西方国家主流的、非主流的经济学家的一个共识。一、文献综述真实工资与就业量之间关系,是长期困扰经济学家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学

4、前沿的重要课题、热门课题。经济学家对真实工资与就业量的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的古典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负相关,直到1990年代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认为不相关,最近儿年才认为正相关。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通论》中如同许多经典经济学家那样预言道,真实工资与就业量之间反向变化,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反周期。凯恩斯在《通论》(P.17)中写道:"故在通常情形下,就业量增加,真实工资率必减。这是经典学派认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事实,作者亦表同意。〃: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Bils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文章认为

5、:这个预言的理论基础是假设完全竞争并给定短期资本存量不变。在此假设前提下,增加雇工必然要更加强烈地使用资本,于是导致产出递减、真实工资降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个预言在供给约束(短缺)的前提下,是成立的。后来的研究表明,在需求约束(过剩)的前提下,是不成立的。针对凯恩斯的预言,1938年,英国劳动经济学家邓洛普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真实工资率与货币工资率的运动》,1939年,美国经济学家塔西斯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真实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变化》,在这两篇论文屮,提出了真实工资顺周期(procyclica

6、l)变化的证据。就是说,他们最早提供了真实工资与就业、产出同步运动的证据,经济学家后來使用"顺周期(procyclical)"这个专业术语,同时也产生了"反周期(countercyclical)”、"弱周期(weaklyprocyclical)”、"非周期(noncyclical)"等术语。凯恩斯于1939年在《经济学期刊》为此专门撰文答复,表示同意他们的证据。Z后,有为数众多的经济学家对此预言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真实工资顺周期运动的证据,如Bodkin(1969)、Mitchell,etal(1985

7、)、Bils(1985)、Schor(1985)>Rayack(1987)等。但是,面对这些实证结论,宏观经济学家始终怀疑它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显着性。Geary和Kennan(1982)甚至提出了反周期的证据。因此,当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战后的美国,典型工人的真实工资适度顺周期,或者至少非周期。这个结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儿乎是宏观经济学家的共识。然而,即使这样的结论,也令古典经济学家颜血尽失。因为,实证结论并没有像他们的理论模型预期的那样一一真实工资反周期。为了弥补理论的缺陷,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为数众多的模型

8、,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包括keynes(1936)和Fisher(1977)提出的粘性工资模型,Friedman(1968)及LucasandRapping(1969)提出的不完全信息模型。还要包括有粘性价格模型,以及生产力冲击模型。代际替代(intertemporalsubstitution)模型曾经非常流行,影响广泛,但它无法顺利通过实证检验,主要是它的代际弹性太小,见HamandReiliy(2002)。近几年,隐性合约模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