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惠更斯原理

6 惠更斯原理

ID:44247167

大小:111.2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6 惠更斯原理_第1页
6 惠更斯原理_第2页
6 惠更斯原理_第3页
6 惠更斯原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6 惠更斯原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6节《惠更斯原理》一、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来源:Zxxk.Com]1、复习声音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教师:引导复习学生:思考回顾2、水波的反射和折射教师: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观察认识(可采用发波水槽和实物投影仪,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学生:观察实验,认识现象二、惠更斯原理(了解惠更斯对波传播规律的研究)1.相关概念:波面和波线:教师:[来源:学科网ZXXK]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表示波传播的方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1)什么是波面?什么是波线?(2)对于水波和空间一点发出的

2、球面波和平面波为例,如何理解波面和波线?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理解:(1)向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或波谷)在同一时刻构成的,叫做波面。(2)图中与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2.相关概念:子波源和子波→惠更斯原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理解:(1)惠更斯原理的内容是什么?(2)以球面波为例,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传播。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理解:(1)理解并能叙述惠更斯原理:(1690年提出)介质中波前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一个新的波源(子波源),能够发出子波;其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

3、就是新的波面,这就是惠更斯原理。(2)理解子波源、子波这一对概念(3)如何根据某时刻的波面和波线,作出过一段时间后新的波面?阅读教材上利用惠更斯原理在球面波、平面波两种情况下确定新波面的方法。三、波的反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看看书上的实验结果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体会用惠更斯原理尝试对波的反射定律作出证明。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反射现象;并证明波的反射定律。课本上已经把反射现象中的波面波线关系画在了图中,请证明时参考使用。如果学生证明有困难,老师可在学生思考后给出证明过程:教师:用多媒体出

4、示图。结合图形引出入射角、反射角,并给出明确的反射定律的内容:(1)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2)反射波的波形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反射角。(3)反射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都跟入射波的相同。(4)在波的反射中,遵循下述规律——反射定律:①入射波的波线、反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四、波的折射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再进行演示:(1)在水波槽的一部分底面上放一块玻璃板,把槽分成深水区和浅水区两部分。(2)让水波由深水区射到两个区域的界面上,观察发生的现象。(3)明确

5、观察到的现象:看到波由深水区进入浅水区能继续传播,但是改变了传播方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看看书上的实验结果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阅读课本上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折射定律所作出的证明过程。学生:阅读课文,解答下列思考并理解:(1)什么是波的折射?(2)什么叫入射角和折射角?(3)在波的折射中遵循什么规律?阅读课本上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折射定律所作出的证明过程。教师:总结折射现象所遵从的规律:(1)波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波的折射。(2)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

6、夹角i叫做入射角。折射波的波线界与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3)在波的折射中遵循下列规律:①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②折射波和入射波的波速和波长不同③在波的折射中,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之间有下述关系。.这就是波的折射定律。其中v1和v2是在介质Ⅰ和介质Ⅱ中的波速。由于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故是一个只与两种介质有关而与入射角无关的常数,叫做第2种介质相对第1种介质的折射率。用表示,则如果v2v1,波在进入第2种介质后传播方

7、向将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来源:学科网]这与实验中波的折射现象一致:在水波的折射演示实验中,水波到达浅水区后,传播速度减小,传播方向向法线靠拢。我们观察到的正是这样。【课堂小结】本节的知识点(概念和规律)较多可概括如下:一个原理:惠更斯原理两种现象:波的反射和波的折射两个定律:波的反射定律、波的折射定律[来源:Z,xx,k.Com]多个概念:波面、波前、波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波的反射定律(1)入射波的波线、反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波的折射定律(1)入射波的波线、折

8、射波的波线和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率与在第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率之比,即:。(叫做介质2对介质1的折射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