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

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

ID:44261020

大小:411.6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0-20

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_第1页
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_第2页
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_第3页
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_第4页
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物质的鉴别、推断、除杂专题(1)一、复习目标1.熟练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复习导航1.鉴别某失去标签的氯化锁、碳酸钠、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1)学生甲得知氯化顿显示中性,选用了一种指示剂;学生乙选用了一种酸溶液;学生丙选用了一种含钾元素的盐溶液。三位同学都一次性鉴别成功。请推断他们选用的分别是什么试剂。甲:乙:丙:(2)学生丁说,我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如你认为可行的,请简述他的鉴别方法。如认为不可行的,请说明理由。2、现有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三种溶液,请你从中选择两种溶液,用化学方法进行鉴别.要求:①选择试剂时,同

2、类物质在鉴别屮只能使用一次;②每次鉴别一步完成;③有微溶物生成的不按沉淀处理.请回答:(1)你认为鉴别方法最多的两种溶液是:.(2)鉴别上述两种溶液,你所选择的试剂分别是:(3)填写用上述任意一种试剂鉴别这两种溶液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为鉴别硫酸钾、氢氧化顿、盐酸、氯化钾、氢氧化钾五种无色溶液,先加入一种试剂,鉴别出一种物质,并把未鉴别出的物质分为两组,再进行鉴别,填空回答:先加入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岀——•把余下四种物质分成两组,甲组是,乙组是―•在甲组屮加入适量的Ji肖酸锁—或氢氧化锁—试剂就可以区别开来,在乙组中加入适量的或试剂就可以区别开来.4、下列各组

3、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无法一一鉴别的是()A.NaOHI1C1CuSO,MgSO,B.Na2CO3K2SO4BaCl2IIC1C.KN0.3HC1CaCl2NaOHD.NHJgH2SO1NaOHMgCl25、不用其它试剂鉴别①Na2C03②HC1③Zn(NO:J2④CuSO侧种溶液,先直接鉴别出一种,再逐一鉴别出其余物质,则鉴别的正确顺序是(0A.①④③②B.④①③②C.④①®③D.①③④②6、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①Ba(N03)2®NaCl(3)K0H④CuSO?⑤K2SO1.如不用其它任何试剂,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则下列顺序合理的是()A.④②③①

4、⑤B.④③⑤①②C.④①③⑤②D.①⑤④③②7、将一定质量的CaCO3和Cu粉置于同一敞口容器屮,加热锻烧后使其完全反应,反应前后容器内的固体质量不变,则容器内碳酸钙和Cu粉的质量比为()A.11:4B.25:44C.25:16D.14:258、在含有7.4克氢氧化钙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生成5克碳酸钙沉淀。所通入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A.2.2克B.4.4克C.6.6克D.13.2克9、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冋答问题氨气(NH:J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其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氨气能跟

5、氧气起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在常温下氨气还能跟酸、CaCl2和CuSOi等物质起反应。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镀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I+C

6、;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装置收集(写装置代号以下同)(3)实验室收集氢气时,可选用的装置是—和—。(4)装置B是实验室制取—和—气体的发生装置。11、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制得的水煤气,其主要成分是C0、比,还含有少量的CO?和水蒸气。如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0和比,试回答:甲乙丙丁a(1)连接上述所有装置的正确顺序是(用甲、乙、丙、丁、戊填入方框内)水煤气-*□-*□-*□-*□-*□-*点燃。(2)气体经过丙、丁、戊装置都应从—进入。(3)请说出各装置在本实验中的作用:甲乙丙T戊—12、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甲、乙两组同学

7、分别用A、B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测得两组数据(如下图所示)。请分析,选用的正确方法是—。推测出该有机物是由—元素组成,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实验过程中气体均全部吸收)11燃烧有机物的质量实验方法实验前后(1)-⑷装置质量实验前实验后I甲组3.2gA(l)150g(1)154.6g(2)150g(2)153.4g厂乙组3.2gB(3)150g(3)153.6g(4)150g(4)154.4g13、实验时出现以下情况,试从供选择的可能原因中,将正确的序号填入下表:实验时出现的情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