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

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

ID:44261846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姓名:唐占兵学号:1102024022班级:农学一班摘要:随着现代玉米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当前我国玉米产业发展不均衡,玉米品质差,经济效益低,适应不了市场需求,满足不了机械化乞产的要求;特用晶质玉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冇很大不足;玉米种质资源缺乏。关键词:种质;机械化生产;密度;优质玉氷从建国至今,我国玉米品种先后经历了农家种,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和单交种的选育历程⑴。2012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34949T公顷,平均单产5955kg/hm2o玉米总产量达20

2、812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作为重耍的工业原料,在工业发达的今天,玉米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玉米品种选育朝着优质、高产、抗逆、高效、早熟等方向发展。在诸多增产因素屮,玉米新品种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⑵。因此玉米育种技术和育种方向的作用将不HT勿初1心一1玉米品种沿革与换代[3】1.农家种和品质间杂交种应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屮前期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小,玉米生产管理及技术水平低,新品种引进推广节奏缓慢,造成产量水平不高且提升较慢。50年代应用的主要甜种是农家甜种和部分甜种间杂交种,农家种主要有小黃棒

3、子、灯笼红、大马牙等,一般产量在750〜1200kg/hm2o品种间杂交种使玉米产量冇了较大提高,但种植面积不大,存在时间不长。2.优良农家种和双交种引用阶段1956年1月,为响应党的号召。玉米在种植业中受到进一步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推出一些双交种,之后又引进了一批国外双交种,使玉米单产猛增。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60年度后期。6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利用单交种,结合应用双交种、三交种、顶交种。品种间杂交种已基木淘汰。3.单交种应用阶段1963年河南新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率先利用矮金525为

4、母本,以混517为父木,选育出新单1号,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生产上应用的单交种,到70年代初期,生产商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玉米产量,随即转入了以种植单交种的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其单产从推广时的5250〜6000kg/hm2,到现在的7500〜lOOOOkg/hm%2000年以来,随着玉米品质的优化调整,玉米品种由单纯注重产量的提高转变为质量、产量并重,并相继推广了特用玉米品种,女II:中糯1号、超甜2000、高油115等。二、当前米育种面临的挑战1.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日益缺乏,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发生

5、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素质降低,这既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现实,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必然;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增长方式需要从传统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效率提高的集约型转变⑷。如何加快玉米机械化进程及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玉米种植面积不可能持续增加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建设、水电建设和农民外出务工造成的摇荒等,耕地面积总体上刚性减少的态势不可逆;另一方面,今后玉米生

6、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述会使部分不能适应机械化生产的陡坡地不得不退岀玉米生产⑷。如何捉高玉米单产,已成为今后该区玉米育种和栽培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优质专用玉米缺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玉米加工业的兴起,对优质专用玉米的需求里越來越大,玉米品质受到重视,包括商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卫生品质(食物安全性)[5]o一般玉米品种产量高品质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例如国内自育超甜玉米晶种在皮薄、柔嫩、爽脆等品质方面与外引的美国种和台湾种还有较大差距⑹。2.我国企业的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都很

7、微弱我国仅有少数几家科研单位和企业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大多企业很难适应未来发展的趋势。摆在我们而前的玉米冇种发展思路可概括为“3+1”模式,即种质创新、生物创新、和改善品质的三个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⑺。科研单位应上下联动,相互合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将研究重点放在发展廉价、准确、高通量的分子检测技术和功能分子标记开发上。三、育种应采取的对策措施随着现代玉米产业链的延仲和发展,玉米品种选育朝着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同时分子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育种技术不断改造升级,为新品种选育带来深刻的影

8、响。1.选育高密度品种,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符合拟合方程y二ax'+bx+c⑻。为适应机械化生产的要求,适当捉高种植密度,培冇耐高密度品种。现代玉米品种较高的耐密能力主要是因为其冠层结构紧凑,植株矮化,叶片少而直,使冠层在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下,仍能截获到较多的光照,而且通过降低结穗高度,提高了茎秆抗倒伏能力,这些特征都有助于现代品种在高密度下获得较高的产量⑼。2.拓展特用玉米育种新方向我国是当今世界高油玉米种质的主要发展屮心Z-,宋同明教授培育的BH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