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研究综述

社交焦虑研究综述

ID:44272036

大小:6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0

社交焦虑研究综述_第1页
社交焦虑研究综述_第2页
社交焦虑研究综述_第3页
社交焦虑研究综述_第4页
社交焦虑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交焦虑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交焦虑研究综述济南大学心理系姚荣2007010041摘要:社交焦虑障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一种心理疾病,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在国内外已受到学术界的积极关注,成为近年来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木文从概念、病因、干预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社交焦虑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关键词:社交焦虑;形成原因;干预;测量1焦虑和社交焦虑的概念1.1焦虑的概念焦虑是对外部事件或内在想法与感受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它涉及轻重不等但性质相同,因而相互过渡的以系列情绪,最轻的是不安和担心,其次是心里害怕和惊慌,最重的是极端恐怖,从表现形式至少包括主观紧张不安的体验、行为上的运动不

2、安以及植物神经唤起症状。如果焦虑的程度恰当并主耍针对某些特定情境,可视为一种正常反应。若为自由浮动的、泛化的或程度过强,则成为一种一场或病理的状态,即焦虑症⑴。1.2社交焦虑的概念我国学者郭晓薇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其基木表现是: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怕当着人而吃饭、书写等叫李波等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人际处境的紧张与害怕。当社交焦虑的个体被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可能受到他人的仔细观察时,会表现出显著的对社交悄境或活动的焦虑,并且担心自己的言行会使自己丢脸⑶。社交

3、焦虑症又名社交恐怖症,在DSM-IV屮社交焦虑症被定义为:对暴露在生人面前或可能被众人注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职业场合,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害怕会做出令人难堪或窘迫的行为,同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主动采取回避行为,有痛苦体验(阳雅,2003)o它是对一个或多个社交情境或者表现情境的显著和持续的担忧或恐惧,在这些情境中个体被暴露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者在他人的审视之下,他们担心£1己的行为方式让白己出丑或者尴尬,担心表现出焦虑的症状⑷。社交焦虑症患者害怕某个特定的,或者是某儿个相互联系的社交情境,比如当众讲话,以及在别人面前做一些事情(例如吃饭、写字、演奏乐器等),这

4、些事情可能会因为手发抖,或者难以集中精力而受到彩响⑸。2•社交焦虑形成原因的理论解释2.1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早年性经历,潜意识冲突对于社交家里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弗洛伊德先后提出了两种焦虑理论。在早期焦虑理论中,他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利比多”转化而來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焦虑的信号说”中则认为焦虑的根源不是本我,而是自我,只有口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⑹。J新精神分析更多的强调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早年经历。比如霍尼强调由于童年的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或者不受重视感,产生基本的人际焦虑,个体采取迎合、对抗与远离人群的方式对应⑹。2.2

5、行为主义的解释行为主义主要以条件作用原理和社会学习理论对社交焦虑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行为主义者们认为,社交焦虑是条件作用的情绪反应。在社会情境中Z所以产生焦虑,是因为该情境中的刺激曾与可怕的或者厌恶的事件紧密联系。原本是中性的社交场合,通过条件化,就成为了能引起焦虑的条件刺激。个体的任何习惯,不论是适应性的还是非适应性的习惯,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焦虑也一样,人不仅通过直接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焦虑,而且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别人(社会学习)而学会焦虑⑺。他们认为创伤性事件的直接条件化往往发生在童年时期,以至于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境刺激,与过去的回避的经验紧密相联系,而形成社

6、交焦虑。从替代行学习的观点来看,社交焦虑的产生是模仿习得的结果,与父母和关系亲密的人焦虑模式是相似的。还有人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曲于社交技能习得的缺乏。2.3认知理论的解释认知理论放弃了行为主义忽视人的理性作用,把社交焦虑当成是动物化或者机械化的习得的观点,而强调认知在社交焦虑形成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派中“认知疗法”的首创者之一艾利斯提出,焦虑是由于人的认知障碍:即对事件做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所致,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焦虑,而是人对事件的消极解释或看法引起了焦虑⑺。对于口己的社会表现的否定性口我评估,在社会交往之前或者之后的否定性自我声明,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社会表现中积极

7、与消极事件的选择性记忆,注意偏向社会威胁性线索,对于白己能力和表现的低期望等等,认知理论派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的认知。2.4人本主义的解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源于爱与尊垂的需要未被满足而导致的个体归属感的缺失⑻。人木主义心理学派认为,焦虑与幼时缺乏关爱有关。罗杰斯提出,一个人在其成长中,如果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指导,他就能产生自我和谐的积极的“自我关注”,在日后的生活中,就能较为健康的发展。而那些自幼得不到积极关注或只得到“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即只有当孩子不论对或错完全服从父母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的孩子,渐渐就会产生自我不和谐,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