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专业论文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专业论文

ID:44282849

大小:4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20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专业论文_第1页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专业论文_第2页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专业论文_第3页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专业论文_第4页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专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专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探究》2006年第4期论“学科”与“学科统整”钟启泉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学科统整”的发展趋势,探讨了21世纪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书本知识)的均衡,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型”的转变。关键词:学科;学科统整为了落实“现代学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去创造新的知识框架,教师就得展开课程研究,建构新的学科框架。不过,这首先不是学科的新设和改造的问题,而是改造学科课程理念的问题。本文试从“学科统整”的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21世纪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学科与科学所谓“学科

2、”(subject)是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耍构成耍素[1]。近现代学校教授的“学科”决不是“科学”本身,它是重新概念化、体系化了的教育内容的单位。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和算术、音乐、几何、天文)。我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则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学科划分的典范。学科的分化与综合反映了各自国家学校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条件。关于“学科”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佐藤正夫在他的《教学原理》中设专节《学科的确立》作了详细阐述,

3、无需赘述[2]。历史上围绕学科的论题存在着诸多争论的课题,比如(1)传递伴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文化基础,同吸纳社会所需要的内容展开社会课题的探讨之间,如何结合。(2)侧重认识能力的形成还是侧重实践能力的形成。(3)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如何根据学年的递升加以区分和组织,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学科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联等课程编制的问题。(4)课程编制权的问题,等等。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学科”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亦即,“学科”的逻辑(体系)与“科学”的逻辑(体系)处于何种关系。首先,“学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的结构。“学科”的内容不是片断的、

4、枝节的知识集合体。“学科”不能没有逻辑,而且,“学科”的逻辑当然要依存于“科学”的逻辑。就是说,科学的逻辑框架在相当长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学科”的内容应当依据这一框架加以厘定。不过,科学知识由于每10年成倍增长,需要不断“吐故纳新”。至于科学方法之类,不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应当成为知识授受的方法。在“学科结构”的讨论中,斯卡特金列述的学科内容应当涵盖的要素,作了精要的概括:(1)科学的最重要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2)以该学科的教材为基础所形成的世界观、伦理审美规范、理想。(3)探究与科学思想的方法。(4)科学史上的若干问题。(5)包

5、括知识的运用在内的能力、技能。(6)认知活动的方法、逻辑操作、思维方式。(7)才能与情感发展的某些指标。可以说,这一认识同布鲁纳(J.S.Bruner)“学科结构”说同出一辙。其次,“学科”的课题毕竟不同于“科学”的课题,“学科”的内容不等于“科学”的内容。这是因为,“科学”的逻辑(体系)并不是一义的,具有极大的多义性。无论哪一门科学都可以显示出不违背科学逻辑的若干迥异的各自不同的逻辑性陈述顺序。因此,必须从种种可能的体系屮选取最适于教育目的的一种。这不是从某种现成的体系中做出选择,宁可说是•种创造,第二,“科学”的理论内容必须适于充分发展的形成中的儿

6、童智能的方式加以授受。从“信息传递”的视点看,要传输全然不含受信者(学生)活动的处于纯粹状态的信息,实际上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其一,学习者要获得某种信息就得读书访友,从受信者(学生)身上总可以看到某种活动。其二,信息即便简单粗拙,也得由受信者(学生)消化。受信者倘若不具备接受信息的适当能力,信息对他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其三,任何信息的被接受程度由于受信者的能力与情绪因素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信息倘能同每个受信者的需求与兴趣相呼应,则多少会增大信息的接受程度。不过,尽管学科与科学有所不同,但在学科教学中学习者的认识形成过程却类似于科学的形成阶段

7、。这就是从体验到理论的过程:体验一一所谓“体验”,“无非就是意义关联”[3]。通过五官(视、听、嗅、味、触)认识自然与社会。在教育上,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栽培、饲养及其他劳动活动,把握事实与法则。经验一一经过梳理的体验。学习者学会思考,潜心使用观察、测量、分类等等的方法。或直面客体、操作客体,或动手制作物品,或栽培和饲养,或作用于其他事物,领悟事物与人际的关系。实验一一有意识地设定目的、条件。反复分析综合,以揭示事物Z真理。逻辑一一梳理、归纳、表达事物的方法,借助归纳与演绎揭示事物之关系,形成思考之框架。理论一一确立客观的自然法则的最终阶段。整合种种

8、法则,形成囊括性的法则体系。这样看来,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书本知识)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