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

ID:44286960

大小:5.21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10-20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_第1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_第2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_第3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_第4页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请同学们先看一看这些树木、栅栏、小路在你们的视觉上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图(一)图(二)图(三)9/20/20212天坛(北京)透视的概念透视,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

2、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透视学基本术语基本术语主要有: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透视的几种类型1.平行透视(一点透视)2.成角透视(两点透视)3.多点透视

3、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平行透视:当物体三组棱线中的延长线有两组与画面平行,只有一组与画面相交时,其透视线便只有一个交点,所形成的透视便只有一个灭点称一点透视。由于形体的一个表面与画面平等,故也称平行透视。平行透视的示意图平行透视在建筑中的体现会议厅两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当物体三组棱线的延长线中有两组与画面相交时,其透视线便有两个灭点,因此称两点透视。两点透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物体的主面与画面有一个角度,因而也称成角透视。三点透视(倾斜透视)三点透视:当物体的三组棱线的延长线都与画面相交时,其透视线便有三个灭点,因此称三点透视。

4、三点透视主要是因为画面倾斜基面,因而也称倾斜透视。当物体有多个斜面便能造成物体的多个棱线与画面有多个交点,便称为多点透视。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三点透视发生在一些弯角而且向上/向下的情况,因为物件的中心部分是近而两边是远的,再加上是上层的物件是远的,而低层是近的原因,而出现三层的透视效果。曲线透视空气透视: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

5、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雅典学院》拉斐尔(意大利)、画于1510~1511年、画作类型:湿壁画、画幅达2.794×6.172米。圆柱体的三种透视人物头像透视中西方绘画透视的比较中国画的透视法: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故而,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

6、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西洋画的透视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象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清明上河图(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该画并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张择端《蒙娜丽莎的微笑》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创作于1504年左右《最后的晚餐》1592

7、~1594年油彩‧画布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

8、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画仍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发展透视在涂鸦中的视觉表现《街道“山崩地裂”》德国艺术家埃德加·穆勒(街道行人“小心翼翼”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万丈深渊!)德国街头艺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