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ID:44291414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_第1页
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_第2页
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_第3页
资源描述:

《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CT对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6-0891-01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脾脏疾病相对少见,我院从1999-2006年收治病例中搜集了38例较典型病例,均确诊,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本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0岁。经穿刺活检或手术证实。10例为外伤后脾脏挫裂伤,其他为因不同症状到医院就诊发现。脾脏挫裂伤10例,脾脏梗死5例,脾脏囊肿3例(苴中表皮样囊肿1例),脾脏血管瘤5例,恶性淋巴瘤10例,转移瘤3例,脾脏结

2、核2例。所有病例均用美国皮克(PICKER—IQ)CT机检查,病人仰卧,层距层厚均为8mm,常规平扫,其中33例作团注增强扫描。2CT表现(1)脾脏挫裂伤10例:脾内不规则低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8例伴腹腔积血。(2)脾脏梗塞5例:脾内楔形低密度影,尖端面向脾门,增强后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4例较典型。(3)脾脏囊肿3例:脾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境界清楚,壁薄,灶内无强化,CT值约lOHUo1例表皮样囊肿,砂粒样高密度影,边界清楚,无强化,甚少见。(4)脾脏血管瘤5例:平扫呈低密度影,病灶明显强

3、化,延时直至与脾脏成等密度。与肝血管瘤表现相似。(5)脾脏结核2例:不规则低密度影,常伴灶内或灶旁钙化影,病灶无明显强化。(6)脾脏恶性淋巴瘤10例:单发3例,多发7例,脾脏增大,平扫呈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影,不均匀强化。(7)脾转移形肿瘤3例:1例单发,2例多发,病灶呈圆形或大小不等低密度影,稍强化,边界清楚。3讨论3.1对脾脏外伤CT检查目前已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因为CT发现脾外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甚高,同时可以发现腹部其他脏器损伤的情况,故CT此时的作用远远超过超声及血管造影。急诊状态下亦优于

4、MRI检查。3.2对脾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CT检查亦有较高的特异性[1]。本组良性病变有脾脏梗塞,脾囊肿,脾血管瘤及脾结核。典型的脾脏梗死诊断不难,呈楔形低密度影,底近脾的外缘,尖端向脾门,无强化。木组5例,4例比较典型,其中1例误诊为肿瘤。脾囊肿诊断不难,但对少见的表皮样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其内见砂粒样影像,无强化,值得重视。脾血管瘤可分为实性和囊性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延时扫描很重要,直至降至与脾呈等密度影或稍高密度影,不典型者注意和恶性肿瘤鉴别。脾结核CT表现为大小不等不规

5、则低密度影,常见钙化病灶,结合临床抗结核治疗后复查,也可正确诊断。脾脏恶性淋巴瘤常有全身症状,脾大,CT表现单个或多灶低密度影,可有强化。脾脏转移性肿瘤常有其他部位的原发癌,本组3例,1例来源于肺癌,2例來源于肝癌。3.3CT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2]:脾脏病变在检查中,普通X线很难发现,CT在特异性和检查范围优于超声,速度快于MRI。CT可以清楚显示其解剖结构形态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可以为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检出率高,本组达100%,特异性较高,本组达94%。只要掌握脾脏不同病变CT表现的特征,

6、结合临床和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综合分析,就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故CT是脾脏疾病诊断常用的理想方法。参考文献:[1]陈少斌,郑晓红,蔡瑞萍,等・30例脾脏疾病的CT诊断分析[J]•福建医纱杂志,2003,25(1):36.[2]黄容泰,吴桂英•脾脏疾病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10):文。720.收稿日期:2006-11-29本文屮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