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

ID:44293332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_第1页
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_第2页
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_第3页
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_第4页
资源描述:

《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刍议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摘要]脊柱结核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发展的,在青少年当中发病率比较高,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脊柱结核采用手术的方法和成功率越来越高。通过该文的介绍,了解脊柱结核的病灶原理、研究发展现状、手术方法比较,并介绍了该科室近1年收治情况。[关键词]脊柱结核;病灶原理;手术方法[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b)-0194-02目前,由于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性增加、耐药结核比例升高、HIV的传播流行,全球结核疫情呈恶化趋势,结核病发病率已明显上升。中国是结核高疫情国家,结

2、核病人数仅次于印度,80%患者在农村。2010年第5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尚未公布,根据第四次流行病学调查,四川、重庆地区的结核发病率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居较高水平,是京津沪之和的10余倍。研究脊柱结核病的病灶原理以及研究发展、手术规范和常见的手术方法,对今后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该院(四川甘孜州人民医院)一直致力于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病灶原理作为一种常见而古老的疾病,脊柱结核可以算是伴随着人类进化文明的发展而来,在震惊世界的埃及木乃伊当中就发现了脊柱结核的病症,而最早的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了。并且有文献记载,在公元前460年左

3、右就有学者对虏病(肺结核)和脊柱结核进行了较详细的记载描述。最早对脊柱结核病理特征进行完整的描述是18世纪80年代末英国的外科医生PercivalPott,为了纪念他的创举,因而也将脊柱结核病称为“Pott病”。脊柱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48%,最常见的继发于肺结核的骨关节结核,其中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最高,年龄以10岁以下最多,苴次是11〜30岁,30岁以上明显减少;发病部位依次为腰椎、胸椎、胸腰段、颈椎及紙椎;90%脊椎结核病灶只有1处,10%2处或2处以上,每处病灶之间有健康的椎骨或椎间盘隔开因而称这类病灶为跳跃性病变,但3处以上很少。椎体结核约占99%脊柱其余部位结核仅1%。

4、椎体多发一椎体解剖因素有关:①椎体的负重大容易劳损;②椎体以松质骨为主;③椎体上很少有肌肉附着;④椎体滋养动脉多为终末动脉。椎体按始发部位分中心型及边缘型。中心性多见于儿童,病灶起于椎体松质骨中心常有死骨及空洞形成,由于椎体小病变进展快很容易侵犯整个椎体和椎间盘。成人椎体大病变进展慢;中心型常局限于椎体中心侵犯椎间盘较迟,若无椎间盘变窄则需与椎体肿瘤鉴别。边缘型起于椎体上下缘的左右侧和前后方,椎体后缘病变容易造成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上下缘骨质破坏易侵犯椎间盘坏死椎间盘受压可突入椎管、病变向上下直接蔓延可侵犯相邻椎体、向后可侵犯椎弓根与肋骨头。病椎受压可发生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前缘压缩

5、得多呈楔形,骨髓片或死骨可被挤压到椎管内压迫脊髓或神经根。2研究发展纵观脊柱结核病的治疗历程,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手段不断向前变革发展。从1911年Hibbs单纯应用脊柱后路融合术来治疗结核;50年代方先之教授率先在我国开展病灶清除手术治疗结核,开创了我国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先河。1956年,Hodgson和Stock首次对脊柱结核进行了根治性的前路病灶清除与植骨融合术,使脊柱结核的治疗乂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今,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脊柱结核的治疗进入了彻底病灶切除与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阶段。目前,在有效抗撈•药物的治疗下,对有手术指证的患者进行病灶清除仍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的基本办

6、法。脊柱结核的治疗目的包括:病灶清除治愈结核病灶;重加脊柱节段稳定性、矫形畸形;神经减压、稳定脊髓;提前康复。四者各自独立,乂互为因果,缺一不可3手术规范及方法脊柱结核手术发展到目前,基本形成了四种常见而规范的方法,从最简单的没有其它任何叠加手段的单纯病灶清除手术,发展到在椎间进行植骨,并且清除病灶的两者融合手术。后期的发展就是病灶分期清除并加入后方内固定等。手术的技术水平越來越高,治疗也越來越深入。3.1病灶清除术此技术首创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天津医院骨伤科大胆将平时的积累经验成功治疗了1例脊柱结核病。担任此次手术的首席主任医生是当时具有丰富经验的方先Z教授,方教授的团队后

7、来将此次手术方法成功应用到其他多例患者身上,并且总结出论文发表在国内医学杂志上,从而标志着此手术方法止式推荐推广。3.2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融合术上世纪70年代,香港地区的骨科医疗工作者在单纯病灶清除方法的基础上,在椎间进行植骨融合试验,为了确保手术后期植骨的止位,采取传统骨科手术后在外面加固定的办法。这样基本保证了减少脊柱变畸形的概率,刚推出此方法的时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后发现治愈出院的病人后期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后遗症,比如植骨块吸收、压迫脊髓神经等。3.3病灶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