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

ID:44294032

大小:93.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0-20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_第1页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_第2页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_第3页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_第4页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道家哲学与意义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林安梧(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内容提要:木文旨在经由道家《老子道德经》为核心去理解与诠释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笔者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就宇宙人生问题的究极思考,儒家的思考面向是「自觉」,道家思考的面向是「自然」。儒道思考的面向不同,论及语言介入天地元始之状态,亦颇有差异。道家极力想摆脱名言系统的朿缚,而强调回到本来彼此互融和谐的场域。他强调「尊道而贵徳」,以生长代替竞争。道家强调从日常生

2、活检查自己的内心状态,作一逆向、解构的思考,消除话语系统产生的对立,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让万物回归,道通为一。道家强调「去名以就实」,回归生命的和谐状态。跨过话语,直入存在之源,由此存在之源的自发和谐与调适,如此便对既成的意识型态有一解构z作用。能致虚守静、涤除玄览,让生命回到自由真实的状态,这时便不必通过人间的话语來沟通,他通过自然的天籁來呼应;如此「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正标识着「存有的治疗学」Z建立。关键词:存有的治疗、自然、天地、尊道贵德、致虚守静、否定性思考一、从中国宗教:儒、道、佛可以开发出「意义治疗」的理论近十几年來,我谈「屮国宗教与意义治疗」,依照「儒、道、佛

3、」区隔成三个不太一样的治疗方式。儒家名之曰「意义治疗学」,道家则为「存有治疗学」,佛教为「般若治疗学」I。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特性在。佛教用「般若治疗学」特

4、请参见林安梧《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二00—年七月再版,台北明文书局印行。别着重在缘起性空,道家「存有的治疗学」(或者用另外的词来讲可以叫做「道疗」)。道家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其实是人参赞于天地之间,儒家其实也是如此,只是儒家着重在于「人一自觉」这一面,道家着重在于「天地一自然」。儒家的重点在于「内在的道德主体性」,而道家注重的是「场域的自发和谐的綱绵(蕴蓄)的调节性力量」。如果我们把儒道做个对比的话,明显的儒家

5、的重点在「自觉」,道家的重点在「自然」,但这并不意味道家认为人的自觉不重要,而是说,如果人「主体的自觉」与「场域的自发的和谐的次序」比较起来的话,它认为场域的自发的和谐的次序比较重要。2道家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到最后会告诉你,「我们应该着重在整个场域自发的和谐的次序调养上」。这么问题道家怎么处理,怎么介入呢?它就说,当我们人参与到天地以后,因为人参与了天地,所以有万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原先「天地万物人我通而为一」就是道,由于人的触动触发,就使得天地万物人我原来通而为一的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因为话语的介入。话语的介入使得天地人我万物这个总体的状态起了很人的变化,这个变化

6、就使得万物从总体状态里面出來。这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里讲得很明白。「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彳在话语还没有介入以前,唯一的状态是整个天地元初的状态,而经过话语的介入以后,才使得万物成为万物,所以话语的介入本身,使得话语变成万物Z母。二、道家区隔了「道」与「言」,但两者又是连续的。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需要点出來,就是道家区隔「言」跟「道」,「道」是「不可说」,而话语「可说」,「不可说」就是「无名」,「可说」就是「有名」。「无名」是「有名」更为原木的木原状态,这样一个「道」的状态,必须经过「话语」才能够将「道」彰显出来。或者我们用另外的词來说,「道」的彰显本身,必须经由话语的

7、介入,才使得彰显走向「对象化」。这是很复杂的存有学上的问题。我们必须追溯到这里,追溯到这里有一个用处就是,道家在谈治疗的时候,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它认为我们必须清楚话语的介入所造成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能够摆脱整个话语的介入所造成的麻烦,而回溯到「存有之道」上。就这一部份來讲,跟佛教哲学可以有些相关,甚至类似,但总的来讲:「佛」与「道」,一重「缘起性空」,一主「无为自然」,他们仍然是不同的。2道家的「道法口然」、「道生之、徳蓄之」相对于儒家的「践仁以知天」、「志于道、据于徳」是互补而相成的。请参见林安梧,2003年4月,「道」「徳」禅义:儒道同源互补的义理阐述,《鹅湖》第廿八卷第十期(总

8、号334),页23-29,台北。3关于这问题,王弼早在二千年前即以「名以定形」来表示,这是极难能的。关于此问题伍至学曾有深入探讨,请间见氏着《老子反名言论》,二00二年一月,唐山出版社印行,台北。讲「无名天地之始」,重点在于原初的场域的空无状态。其实,场域的空无状态并不是我们讲的「有无」相对下的「空无」,毋宁说是意识还处在一个「无」的状态,或者说它是「无意识」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无意识」指的是在「意识」之前,那个意识未发之前的状态。因为在未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