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ID:44304538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_第1页
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_第2页
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_第3页
资源描述:

《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肾损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肾损伤CT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疑肾损伤的急诊患者在0.5、3小时内行CT平扫检查。结果:40例肾损伤中右肾25例,左肾15例。9例合并脾破裂,7例合并肝破裂,2例合并十二指肠破裂。均经手术证实,诊断符合率100%。结论:CT诊断肾损伤及其合并损伤准确、可靠、方便、迅速,是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肾脏;损伤;X线体层摄影;计算机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6-2438-

2、02中图分类号:R81文献标识码:ACT对肾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耍价值。本文收集2003^2007年间我院收治的40例肾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肾损伤的CT表现及对临床治疗的价值进行总结。1资料与方法本组40例全部为急诊患者,男31例,女9例,年龄17〜65岁,平均47.5岁。高处坠落伤11例,打伤9例,车祸撞击20例,全部为闭合伤。所有患者均有肾叩击痛、腹痛和腰痛。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22例。13例腹穿可见不凝固血性液体。CT扫描采用,层间距均为10mm,部分加扫5mm薄层,范围包括肾上、下极及周围

3、软组织,本组病例因全为急诊,故均未作增强扫描。接受检查时间为伤后0.5~3小时。2结果40例肾损伤,右肾25例,左肾15例。CT扫描全部病例均见肾轮廓增大、边界不清,27例肾内密度不均,内见片状高密度灶,CT值58〜79HU,7例见肾包膜下“星刀状”或“细带状”高密度灶,2例见肾门区血肿,CT值约64IIU,4例肾脏碎裂失去正常形态轮丿郭。9例合并脾破裂,7例合并肝破裂。2例合并十二指肠破裂。本组40例肾损伤CT扫描经手术及CT复查证实诊断符合率100%。3讨论3.1肾损伤CT分型及表现:肾损伤均表现

4、为肾轮廓增大。根据肾损伤的程度可分为3型[1]:I型:肾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为边界清楚半月状及细带状高密度灶,位于肾包膜下;II型:肾挫伤:CT上常被遗漏,仅表现为肾实质内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增强CT扫描有助于诊断,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III型:肾裂伤(或肾破裂):CT表现为肾撕裂伤线状低密度灶。常同时伴有肾周血肿(有文献[2]将此分为I型)。增强扫描对肾损伤有诊断价值,但本组病例多为急诊,未作增强扫描。3.2肾损伤的临床分型与CT分型的关系及临床处理原则:临床对肾损伤根据损伤程度分为3个病

5、理类型:(1)轻度肾损伤:约一半以上的肾损伤属此型,多数系肾内血肿及与此有关的肾内撕裂伤所致,亦即CT所称肾挫伤。包括小的肾内血肿、包膜下血肿、小的肾皮质撕裂、节段性肾梗塞,此型损伤无包膜破裂,无需外科处理。(2)中度肾损伤:通常伤及肾包膜,有广泛的肾周血肿。有时可累及肾收集系统,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即可外渗进入肾周间隙[3]。一般无须外科处理,但应作严密临床观察,进一步出血则必需手术。(3)严重肾损伤:有多发性肾破裂和(或)肾血管撕裂,肾动脉主干可有血栓形成。CT增强扫描患肾实质无明显强化,应立即手

6、术探查。4结论肾脏损伤的CT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证明血肿的存在,还可正确评价出血的部位和数量。在CT上,包膜下血肿位于肾皮质与肾包膜Z间,呈环型的低密度区,血肿可压迫肾缘凹陷但无肾移位。肾周血肿限于Gerota,s筋膜囊内,大的血肿可推移肾向前或向下移位。急性肾内血肿则呈边缘模糊的圆形或卵圆形高密度区。血肿的X线吸收值决定于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急性血肿的CT值高,随后因血液内含正铁血红蛋白遭到破坏,CT值也随Z降低。血肿可既向肾实质又向肾周脂肪扩散,因此其CT值亦可介于两者之间。此类损伤一般不需要

7、手术治疗,但要严密观察,并复查CT,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CT只要发现肾实质低密度裂缝延及到肾包膜即可诊断肾裂伤,次类损伤可伴包膜下和(或)肾周血肿。一旦肾裂伤累及肾收集系统,在增强扫描吋可见造影剂(或尿液)进入肾周间隙。如果肾破裂碎块游离,即丧失血供而不为静脉内增强造影而强化,CT上对这些碎裂块的诊断十分困难,因为肾碎块可为大的血肿包埋而不易识别。对此,行冠状及矢状位的图像重建将有助于确认肾损伤的真实范围。此类损伤应迅速确诊并施行手术。更为重要的是CT可以发现除肾损伤以外的其他合并损伤,合并肝脾

8、破裂常是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参考文献:[1]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7.[2]吴在徳•外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16.[3]胡振民•实舟创伤影像诊断学[M].南京: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0.收稿日期:2008-03-3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