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

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

ID:44313021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_第1页
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_第2页
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针刺、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中国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中医科,河北任丘市062552;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四院中医康复科,石家庄市050021)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应用多种抗生索、止咳镇静及中成药等,效果不其理想。笔者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门诊患者,均曾接受中西药治疗。男24例,女3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平均41.5岁;病程最短25天,最长94无平均59.5天。其中阴虚火旺型23例,阴虚津枯型21例,痰阻

2、血瘀型12例。2治疗方法2.1针灸治疗取穴:天容、扶突、肺俞、太渊。随证加减:阴虚火旺加三阴交、鱼际,去扶突;阴虚津枯加照海、少商,去太渊;痰阻血瘀加足三里、膈俞;热毒蕴结加合谷;大便干结加大肠俞。用32号0.5〜3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天容穴约1〜2分深,再徐徐向对侧天容穴透刺,当针到对侧天容穴时轻轻稍捻转,得气后再徐徐出针(注意针尖接近咽喉时要小心谨慎,以防刺伤动、静脉血管);针肺俞向下斜刺,约3~6分,或向脊柱方向斜刺至横突;针扶突时,针向胸锁乳突肌的前后方向直刺,针5〜8分;针太渊时,在腕掌侧

3、横纹橈侧直刺,针3〜5分,注意避开动静脉。每日或隔日1次,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小幅度捻转1〜3次,使气至病所,留针10〜15分钟。2.2中药治疗自拟麦杏润咽汤:麦门冬、沙参各15g,炙杏仁、蝉衣、川贝母、山豆根、瓜篓各10g,牛莠了、金银花、枇杷叶各12g,每FI—剂,水煎400ml,分早晚饭后30分钟各服200ml。加减:阴虚火旺加玄参、生地黄、冬桑叶,去蝉衣;阴虚津枯加太子参、橄榄、海浮石、天门冬,去山豆根、金银花;痰阻血瘀加丹参、制胆星;热毒蕴结加黄苓、知母;大便干结加大黄(后煮)、火麻仁。针

4、药并用,5天为一疗程,观察1〜3个疗程。3疗效观察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检查:咽喉充血、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减轻或消失,停药1年后无复发)36例,占64.3%;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木消失或明显减轻,检查咽喉充血、淋巴滤泡增生减轻或明显减轻,半年后无复发)17例,占30.4%;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咽喉干痒、咳嗽较前加重)3例,占5.3%,总有效率94.7%o4典型病例王X,女,36岁,会计师。于1997年3月17日就诊。主诉:咽喉干痒、咳嗽3月余。3月前无任何诱因出现咽喉干痒

5、、咳嗽,常感咽喉有异物堵塞,吐Z不出,吞Z不下,胸闷气短,曾服中西药诸症减轻,停药后诸症乂加重,舌苔薄白,脉细略数。治疗用自拟天容利咽止咳方加合谷、三阴交,每H针1次。中药麦杏润咽汤加黄苓15g、知母12g,每日1剂,水煎服。共治疗13天,咽喉干痒、咳嗽、胸闷气短消失,余症皆除而病愈,随访2年余未复发。5体会中医认为木病病因多是感受外邪,肺气失宣,热邪外袭,肺胃积热,火毒炽盛,搏结咽窍;或情志不畅,肝失调达,而致脏腑气机不和;或热毒蕴结,耗伤津血,津血亏损,阴阳失调,而致阴虚,虚火上炎,蕴结咽喉发为

6、此病。故针刺方中天容、太渊润肺利咽、开胸理气;肺俞、扶突滋阴补肺,清热止咳;中药麦门冬、沙参滋阴生津,润窍止咳;金银花、山豆根、牛茅子、蝉蜕清热解毒,利咽散结;杏仁、川贝、枇杷叶、瓜篓宣肺止咳,开胸理气,针刺与中药合而用Z,共奏滋阴润肺,生津利咽,开胸理气,清热解毒,化痰开咅之功。木法不失为治疗喉源性咳嗽的良方。(收稿口期:1999❷11❷17,齐淑兰发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