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在论国内研究

虚拟实在论国内研究

ID:44316638

大小:12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0

虚拟实在论国内研究_第1页
虚拟实在论国内研究_第2页
虚拟实在论国内研究_第3页
虚拟实在论国内研究_第4页
虚拟实在论国内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虚拟实在论国内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虚拟实在国内研究论文汇编编号作者发表时间题目期刊主要内容认识论研究1)张怡2004/10虚拟现象的认识论解读社会科学文中对赛博空间、超文本心理学的解释和人机互动界面这三个现象进行认识论的解读,揭示它们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及认识论重建的价值。一、赛博空间的技术论透视赛博空间是柏拉图主义的,是符号实体的逻辑再现。它充分强化人类的思维能力,使人可以在其中无限制的遨游。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赛博空间特有的构成方式。虚拟实在的空间是逻辑形式的具体化,是人类经验的逻辑化、技术化。对虚拟技术的理解,虚拟技术核心是让人类的各种感官外在化,大脑功能的外在化二、超文本认

2、知的心理学解释超文本的出现是人类基于节点、超链和交互界面而形成的超文本的、图像的解释世界的模式,改变了以往认识模式。更深刻的融入了人类感知觉参与的成分,主体以一种投射心理学的方式去解读对象世界。“心理学是虚拟实在的物理学”,虚拟环境中主体认识的基木过程是一种全身心的沉浸,感官的沉浸。强调心理体验的重要性,在超文本的条件下,认识的基本机制是一种适应性的心理学机制。吉布逊的投射心理学,海徳格尔,认为认知者与坏境之间是互动的生态关系。三、人机界面的交互性i全释实践观人的实践对象是有别于现实性的虚拟实在形式,硬件、软件设备。人机互动界面是一种思想创造物,

3、不是现实的,物的感性世界。人机界面的木质人与虚拟实在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观的新拓展一种新形势的人类经验人的创造性虚拟性2)张怡2004/3数字化时代的认识论走向江西社会科学本质是技术论转向从现实性向虚拟性拓展一、虚拟现象成为数字化时代认识论关注的重点虚拟实在不是同真实,而是同实际联系,虚拟与实际是创造性关系。虚拟实在的表现方式是赛博空间,性质是柏拉图主义的,是人类逻辑理性的产物。赛博空间拓展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共享知识、思维无限制的遨游、空间认知的新方式。二、全身心的沉浸成为数字化时代认识论的新内容虚拟认识的特点是互动性的感官沉浸。吉布逊的投射心理

4、学。感知者与活动的环境的关系是最主要的。显现“相当于在环境中成功的受到支持的活动”。三、实践的电子化延伸成为数字化时代认识论的新亮点人机界面传统实践观点,物质基础,黑格尔,绝对粘神,自我意识的实现,马克思,唯物主义。人机界面新特点,不仅是感性世界,部分是粘神的产物。见上四、认识论走向的哲学本质认识论的技术论转向基本特征是强化了认识过程屮技术建构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认识技术实现人的认知。希望通过某种技术途径使大脑从精神劳动中解放出来。3)张怡2001/1虚拟技术中的主客体关系东华大学学报虚拟技术的产牛和发展引起了人类哲学思想和观念的巨大变革,主客体

5、的关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这里就虚拟技术带来的主客休关系问题作初步的探讨,认为虚拟客体的本质是实际上的实在,而不是可能性的或真实的实在,并在赛伯空间中展开它的广延性。虚拟客体在一个特殊环境中通过显现或远程显现让主体产生感觉性的存在,主体在完全的沉浸感中理解虚拟客体。因此,虚拟客体具有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被抛实在论,主体的理解和表达则是吉布逊的投射性质。在虚拟技术中主客体关系处于一种不可分的状态下。4)康敏2002/2关于“VirtualReality”概念问题的研究综述自然辩证法研究"VirtualReality"是近些年来科技哲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6、VR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都提出了挑战。虽然学者们纷纷对其本质、内涵进行了思考,但观点却很不一致。本文从"VirtualReality”的译法、实质、与互联网的关系及其与“虚拟”的联系等四个方面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了分析论述。5)梅琼林2006/6电子虚拟世界之传播本质学术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实在技术的快速发展,构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行动与交往世界虚拟世界。在这里符码和拟象的大量生成和复制,迅速覆盖了语言、话语的生成和表达,颠覆了传统的表征系统,构成了全新的经验领域。但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本质

7、仍然是交流、传递、交换和共享信息的行为和互动过程。6)陈月华2005/3传播:从身体的界面到界面的身体自然辩证法研究技术传播史发展至今,媒介技术一直在霸道地延伸着人类的某些感观功能,然而,以往的延伸无一例外都只是人身体某些感官功能的单向度延伸。虚拟实在技术所显示的以往媒介不曾有过的种种品质,让我们有理由预测,在人类发展至今的传播史上,虚拟实在技术有可能破天荒地对以往因技术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片面延伸所导致的人类感观失衡担负起补偿责任,人类有可能在赛傅空间通过沉浸式面对面交流而找回在场效应。刀李曦珍楚雪2012/5媒介与人类的互动延伸一一麦克卢汉主义人

8、本的进化的媒介技术本体论批判自然辩证法研究“媒介是人的延伸”与“人是媒介的延伸”两个逆转性的命题,是西方麦克卢汉主义媒介技术哲学的核心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