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材料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材料

ID:44327864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0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材料_第1页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材料_第2页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材料_第3页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材料_第4页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材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2、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3、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

4、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2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

5、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文案大全实用标准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6、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

7、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