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ID:44388229

大小:20.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_第1页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_第2页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感情的人,对他都有不同的评价。而如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这位一百年前不同寻常的大清重臣呢?关键字:李鸿章;功与过;客观;评价;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

2、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去江西、湖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的功在于:所处的时代,朝廷腐败,列强环伺,国势危殆,李鸿章还能较清醒地认识到“穷则变、变则通”、用

3、“自强”来“求富”,他把魏源、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借法富强”的实践。积极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改革兵制、发展海军、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修铁路(津榆铁路、津沽铁路),办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开矿山(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漠河金矿),还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

4、中国的发展。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建立新式海军。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写道,“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辩之理,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然而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李鸿章为官40年,正是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40年。中国失败的标志,是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如1876年的

5、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4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1900年与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等,这些不平等条约的中方谈判代表都是李鸿章,他自然也确曾怯敌、避战,客观上助纣为虐。当然,把所有责任都加到李鸿章身上,未免偏颇。终李鸿章一生,他虽误国有罪,却从未卖国。在这点上,他与前世的秦桧、后世的汪精卫有着本质的区别。李鸿章的悲剧在于:他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效劳的不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也不是任人不疑的蜀主阿斗,而是一个心狠手辣、“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他为了迎

6、奉慈禧太后屡屡误国,令国人皆呼“可杀也,该杀也”;其功过誉毁可谓欲说还休。我感到如今对李鸿章的评价己经比过去客观多了。虽然人们仍会提及他当年血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签订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已不是一味地辱骂和批判。而对他的知识、胆略和才干也不乏赞许之辞。专家学者们对李鸿章其人,不是简单地以“好人”、“坏人”区分,而是对具体事情作具体分析,依据翔实的史料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作公正客观的评价。一位专家曾建议用爱国、误国、卖国这样一块三棱镜来透视李鸿章,以得出比较公允的结论。一位台湾学者认为,在位40年的李鸿章,本身就是一部19世纪下半

7、叶近代中国大事记。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从80年代李鸿章研究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夏东元认为,李鸿章是公认鞠躬尽瘁地忠于清国的忠臣,唯其忠于清,所以积极办洋务以其臻于富强。但他的一切活动和他所拥有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均是以维护清朝为准绳。他唯恐这些实力不能平内患不能御外侮,所以他总的倾向是“和为贵”。[1]戴逸认为,尽管李鸿章去世百年,但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争论多,分歧大。但不管评价如何,他所做的那么多事摆在那里,他的地位重要性也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

8、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史。[2][1]夏东元:《洋务运动史》[2]戴逸:在《李鸿章全集》第二次编纂会议上的讲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