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

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

ID:44393103

大小:28.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_第1页
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_第2页
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_第3页
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_第4页
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曳岭脚“进士”村建筑与文化【摘要】在风光秀丽的东西岩风景区旁,有一个始建于唐代的古村落——曳岭脚村。跟随着这历经一千一百多年风雨沧桑的曳岭脚村,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曳岭脚村历史上最辉煌的那段岁月。这个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丰富的明清历史建筑遗存和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体现了先人在村落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给后人留下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村落。【关键词】建筑与文化;曳岭脚村曳岭脚进士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历史悠久,在唐代中和年间(881-885)已聚居成村,村民以蔡姓为主,同姓宗族集居,崇尚儒家文化,

2、恪守耕读传家的祖训,形成家有书声、户多仕官的独特风貌,历代科第繁盛,共有40多人获取功名,尤其是在北宋皇祐五年(1053)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的二百多年间,全村先后考取进士14人、举人12人,其中蔡仲龙以进士对策答第一,恩赐为状元,因此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进士村”。该村始终保存着原始的历史格局和独特的传统风貌,大部分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冇着传承良好的原牛态农耕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一、格局风貌曳岭脚村座落在山间小盆地里,倚山傍水,景色旖旎,整个村庄的空间形态呈半月形。西北面高山耸立,冬季可以抵挡寒冷的空气进入盘地;村东南面有小溪流

3、环村而过,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村庄的东、南面是宽阔肥沃的良田。整个村庄和谐地融青山绿水和白墙黛瓦的建筑为一体,具有典型的传统村落生态风水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其生态风水与宜居环境营造体现了独特的格局风貌:1、均衡轴线:以群山为横轴,以溪流为纵轴,形成对称均衡的格局,具有典型儒家中庸和谐的审美意趣。2、层次景观:村落周边山体共同构成重峦叠唏的风景形势和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感,这种朴素的宜居风水追求,符合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上所倡导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画面效果。3、围合空间:该村外有群山环卫,内有村道纵横,形成相对独立的

4、世外桃园境致。古建筑以蔡氏宗祠和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众星捧月式的围合空间,进可济世安邦、退可回归隐逸的儒家思想、回归自然的道家思想以及佛家的出世哲学都在此得到完美体现。4、平面布局:该村东西窄短,南北狭长。宣平古道自西向东蜿蜒穿村而过,沿古道聚集成热闹的街市,店铺林立,商品丰富,商贾云集,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成为丽水、松阳、宣平三县交界处最繁华的集市,曾开有南北货、土特产等商铀三十多家,各地村民把农产品、土特产挑到这里出售,换回盐、布等日用甜。古建筑沿古道两边“非”字型排列,并向南面铺开,每幢建筑间距2-4米不等,随地势高低错落有致分布,村街巷

5、弄穿插其中,宗祠、古井、桥梁、幼儿园、学习等公共设施与古民居布局有序,自然环境与古建筑群融为一体。5、建筑风貌: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貌,建筑规模宏大,讲究対称,大多以四合院式院落为主,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前厅、中厅、后厅等,厅与厅之间置天井,两侧分置厢房,厢后又有廊厢别院,这些院落分则独立成院,合则浑然一体。运用大开间、多院落的组合,多数建筑正厅在七开间以上,尤以正厅明间开间最大,面阔明显大于其余各间,通常设祖先神位,主要用于婚嫁、祭祀、丧礼或重大宴会。正厅供主人会客及长辈居住,左右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前厅设客房,次要建筑主要布置贮藏、厨房、厕所等设施,这一布局体现了

6、明显的传统宗法制度特色。二、文物古迹曳岭脚村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缓慢,现存文物古迹遗存丰富。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以清代为主,也有部分民国时期的建筑。大部分古建筑都保持着明清时期传统的建筑风格,口墙黛瓦,屋檐起翘,格式工整,布局対称。建筑结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梁架以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为主,建筑装饰精致,各种雕刻别出心裁、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宗教神话、名胜古迹、山水花卉、儿何纹饰等。木雕不事彩绘,显露出木头的天然肌理、质感以及岁月留下的沧桑。门窗格扇雕刻精致,绦环板多为雕刻山水、形式;格心样式繁多,以宫式格为主,有的饰有小花件;裙

7、板浮雕冇如意纹、有雕刻,有花瓣、卷草、双龙等图案。花木、飞禽、走兽、人物、博古等中间有的穿插“福”、“寿”等字,回形纹等图案。斗拱构件及梁架亦讲究门楼的气派高大,屋檐设有精美的砖雕,门墙上辅以壁画,内容有花鸟、人物、鱼草、动物等。部分古民居至今还保留着“贡元”等匾额,门前立有桅杆石,成为该村历史文脉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主要建筑有蔡氏宗祠、母子康乐园、八角井以及“祥开口华”、“霞蔚云蒸”、“瑞日祥云”等古民居。其中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建,清末民国时期曾重修,坐南朝北,占地约1060平方米,蔡氏祠堂原挂匾41块,现仅存“蔡氏祠堂”残匾。另有

8、一块碑刻《重修蔡氏祠堂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