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楹联的用典

浅谈楹联的用典

ID:44393280

大小:68.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楹联的用典_第1页
浅谈楹联的用典_第2页
浅谈楹联的用典_第3页
浅谈楹联的用典_第4页
浅谈楹联的用典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楹联的用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学位)论文(—届本科)题目:—浅谈楹联的用典系(部)院:专业:作者姓名:指导教师:职称:_完成日期:年—月日摘要3关键词3一、引事在对联中的运用51•引用故事作典故52.引用人名作典故53•引用地名作典故7二、引言在对联中的运用71.完全引用原句72.用集锦的方式,将散见于原典的词语进行集中83•从原典中截取一两个关键性的有代表性的词,用来概括或代替该典所包含的意思94.改变典故的原结构10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谢12浅谈楹联的用典摘要: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楹联独具文学性、实用性和谐巧性。本文拟从用

2、典这一修辞手法谈起,总结用典在楹联创作中的功用。关键词:楹联;用典;功用Abstract:Thecoupletisaspecialformofliterature,hasauniqueaestheticfeatures.Makesuseofvariousrhetoricaldevicesuniqueliterarycouplets,practicalharmoniousskillful.Thispaperintendstotalkwiththecodeofthefiguresofspeech,summedupinthecoupletwiththecod

3、e,thefunctionofcreation.Keyvvords:Couplets;WithCode;Function楹联,又叫对联,对子,它是我国文学园地屮独有的“一朵别致的小花”(臧克家语),形式简短,咅韵和谐,言辞隽永,被誉为“诗中Z诗”。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止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和,咅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

4、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來的,这种上下句相对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汉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那种重对称、尚均齐的审美心理。对联以这种凝练的语言形式來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楹联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及民俗风物是紧密相关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楹联是由骈文和律诗派生出來的,且随着楹联技巧的逐步丰富和不断发展,其兼备了赋、骈文、诗、词、曲等文学形式的某些优点和特色,从而形成

5、了自己的审美特征和实用价值。它虽然只是只言片语,着墨无多;但既能叙事绘景,又可写意抒情;既可登大雅Z堂,也可入陋室茅屋,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婚丧寿挽、门宅店市处,信手拈来,随处可用。内容可深可浅,语气亦庄亦谐,常常揭示一些事物局部规律,具有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群众性等特点。可以说它赢得了历代齐个社会阶层人们的青睐,从其诞生Z日起就成为我国人民文化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独立的文学地位。千百年来,名联迭岀,妙语如林,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

6、整饬凝练的语言形式來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它Z所以能够达到“内涵丰富而意远,形式完美而味长”的境界,与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密切相关。运用典故不仅是屮国古典诗词小最常见的手法,在对联的创作小也比比皆是。什么是典故?《辞海》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占代故事和有來历的词语”⑴,可见典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典,即占代的故事;二是语典,即有來历出处的词语。中国占典诗文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词句压缩概括成一个短句,更常见的是短语甚至于一个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示典故主要内涵的代表,从而形成种种变体,表现出运用灵活、形体多变甚至意义交错

7、复朵的状况。例如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学,反映中医文化的典故词语也为人们所熟知。“杏林”典出晋•葛洪《神仙卷》卷n“君(董奉)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满园”这类话语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风的苍生大医。又如沧海桑田(沧海成尘、洪涛成桑、海生桑、海变田、桑变田、东海成田),这个典故出口晋•葛洪《神仙卷》卷七《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

8、扬尘也与它相关的诗句有:“洪涛经变野,翠鸟屡成桑。”(李世民《春日望海》)这里是感慨海陆变迁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