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

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

ID:44402048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1

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1页
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2页
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3页
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摘要】口的了解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通过对2005年至2011年入住我科4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临床特点、治疗方案。结果4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血便、粘液血便等症状,早期不易确诊,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肠坏死、休克及死亡。结论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心房纤颤等患者。成功的治疗依靠早诊断,一旦发现高危人群中出现突发性腹痛、血便、粘液血便等症状者,应及时提咼警惕,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2、,以提咼对本病的诊疗水平。【关键词】缺血性肠病诊断治疗职称论文缺血性肠病是指小肠和(或)结肠,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根据临床症状急缓,分为急性缺血性肠病和慢性缺血性肠病。[1]由于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在基层医院误诊率、漏诊率高。目前,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增多,此病呈上升趋势。因此,对此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木人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以來我科诊治的40例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1临床治疗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6至82岁,平均6

3、4岁,均急性发病。于发病后48小时内入院。其中合并有高血压及(或)冠心病20例,并肺心病8例,糖尿病8例,无特殊病史14例。1.2临床表现40例均急性起病,以阵发性腹痛伴便血或便粘液血便为主要症状。腹痛以左中下腹为主,其中一例为全腹痛伴呕吐。1・3实验室检查40例患者入院后均作血、尿、大便常规及潜血、血生化、腹部平片、全腹彩超、心梗三联及血尿淀粉酶检查,其中外周血象升高32例,占80%,血磷升高29例,占72.2%,肌酸激酶(CK)升高16例,占40%,腹部平片发现肠管扩张45例。1・4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40例患者于入院后在心电图允许的情况下,均作电子结肠镜

4、检查,累及乙状结肠28例,同时,累及乙状结肠及降结肠者14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病变粘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粘膜散在点状、片状糜烂,1例表现为广泛不规则浅溃疡,病变部位于正常结肠分界清晰。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粘膜可见脱落上皮,部分粘膜坏死及血性渗出物,毛细血管扩张,血栓形成,巨噬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等。1.5诊断标准参照Williams等制定的标准:①以腹痛和便血急剧发病。②发生于直肠以外的左半结肠。③未使用过抗生素。④粪便检查或组织活检细菌培养阴性。⑤特征性内镜所见及其动态变化:急性期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纵形溃疡;慢性期表现为黏膜止常至纵形

5、溃疡瘢痕(一过性型),管腔狭窄,纵形溃疡瘢痕(狭窄型)。⑥特征性X线所见及其动态变化:急性期见拇指压痕征、纵形溃疡;慢性期见黏膜正常或纵形溃疡瘢痕(一过性型),管腔狭窄,纵形溃疡瘢痕,囊腔形成(狭窄型)。⑦特征性组织活检所见:急性期表现为黏膜上皮变性、脱落坏死、再生,出血水肿,富含蛋口成份的渗出物;慢性期见含铁血黄素。符合上述6条并排除溃疡性结肠炎等,可诊断为缺血性肠病。2结果2.1诊断情况肠镜检查前,考虑为不全肠梗阻5例,行胃肠减压后作肠镜检查均明确诊断。2.2治疗和转归40例均作内科保守治疗,控制饮食,扩管(川茸嗪),抗凝(小剂量肝素钠),其中5例出血严重

6、者行云南白药一支加生理盐水100毫升,每日两次保留灌肠。本组预后均佳,腹痛、便血症状均痊愈。平均住院天数十天,其中20例出院后两周复查肠镜检查均正常。3讨论缺血性肠病屮,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管管腔变窄和血流不畅,并因此引起相应肠管的血供减少。随着体循环而来的各种栓子也会在肠管血管中形成栓塞病变。所以,诸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肺心病等长期卧床的病人,都有因血管梗塞性因素而发生缺血性肠病的可能。此外,休克、感染、脱水及肠道肿瘤等均可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而发生肠缺血,由于结肠供血血管的决定性因素特殊,故结肠脾曲、

7、降结肠、乙状结肠在缺血吋最容易受损,是缺血性肠病的好发部位。【1】本组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左半结肠,以乙状结肠为主,而直肠有双重供血,故未见缺血性肠病发生。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便血、腹胀腹泻。临床上最常见的腹痛部位是左中下腹,为阵发性腹痛。便血前腹痛剧烈,便血后稍缓解,症状多持续三天,经扩管、抗凝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解痉治疗效果差。此病早期腹痛与体征不符,易误诊。个例发展迅速,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休克,易误诊为肠道占位性病变所致的肠梗阻,因认识不足延误治疗而引起肠缺血坏死,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的辅助检查及对本病的认识是治疗本

8、病的关键,外周血象、血清酶(CK)及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