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ID:44407370

大小:168.5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0-21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9课说“木叶”学习自主化•目标明晰化课程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说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理论。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学习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少知识记忆与理解预学区•不看不讲豺外仕屯化•仕葛矢量化背景知识推送“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的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的。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并对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准的透视。0林庚(1910-200

2、6),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他创作的《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了“一份晚唐的美丽”。2.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了诗人学者独有的特色。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他认为:“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知背景上世纪80年代,诗坛呈

3、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知识*燒化•系统条理化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江皋()征戍(••柳悸()迢远(••桅杆()庾信(••基础知识械理)探服()涔阳(••)窸窣()翩翩()••)沈侄期()不落言筌()••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凫(価)袅(niSo)枭(xiao)

4、砧(zhen)tt(zhan)、拈(nian)芍(shao)酌(zhuo)灼(zhuo)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流传•留传流传: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辨析:①中国古代瓷器最令人着迷的是,既有延续的脉络,又不时出现神秘的创新,或因材料、工艺的失传,使下来的文物成为令人百思不解的谜题。②保障食品安全,需整合职能。社会上“几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一只鸡、一桌餐”的问题,不无道理;(2)修养•休养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休养:①指休息调养;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

5、辨析:①领导干部要把对个人嗜好、习惯、交友的选择与驾驭,作为日常生活中道徳的关键环节。②该院儿科副主任李锦文介绍说,这4名幼儿已脱离生命危险,但还在调理,如果恢复情况良好,很快就能够出院。◎釈词语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⑴疏朗:_(2)袅袅:⑶皎皎:一⑷灼灼(5)得鱼忘筌:(6)相去无几:(7)不落言筌:第二层级X技能*统化•系统个性化畫点难点探究C3新畫虑1•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

6、“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2.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了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请揣摩一下这对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艺术3.本文是怎样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论证的?除此之外,在论证上有哪些特色?Q孫疑点4.文中说:“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对此,你有何看法?才法能力化•能

7、力具体化思维拓展应用引经据典说理透彻—谈论证方法之引用论证引用论证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弓I,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其出处。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运用引用论证,可以増强文章说服力和文采性,使论述更具权威性,进一步支撑文章论点。很多古人在写文章时也喜欢引用论证,以求巩固自己的观点。如:苏洵的《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其中“古人云”这句在《战国策》《史记》中均有提及,《

8、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