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教师备课

浅谈青年教师备课

ID:44411631

大小:11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青年教师备课_第1页
浅谈青年教师备课_第2页
浅谈青年教师备课_第3页
浅谈青年教师备课_第4页
浅谈青年教师备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青年教师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中山市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推荐表论文题丨丨If明业许学校推荐意见H月年盖市评审意见口月--・^1盖备注对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备课的几点探讨【提要】课堂教学常规的“备、教、辅、改、考”五个基本环节屮,“备”是首要环节。“备”即备课,亦即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而备课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关键词】课堂教学备课青年教师教案作为年轻教师,我每天都在学习着、实践着、反思着、成长着。只想让自己尽早成熟,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之更加专业化。除了学校领导的不断指导,老教师的不断引

2、领,以及自己的不断学习之外,最让我成长的是对如何备课的探讨和研究。比如备课主耍包括哪些环节,备课要备哪些东西,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备好课之后怎样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等等。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分享和探讨应该如何备好课。1.备课概况1.1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常规的“备、教、辅、改、考”五个基本环节中,“备”是首耍环节。“备”即备课,亦即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止如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诗屮所说:“汝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学校的屮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而备课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把备课放在整个学校教学工

3、作的时空中去考虑。从广义的角度讲,一切为教学所作的准备工作均可视为备课,如学习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及教学理论、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学习资料、编写教辅材料、进行教学研究、调查了解学生等。从狭义的角度讲,为课堂教学或教学研究所准备的教案也叫做备课。备课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学生、教师、教材以及其他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诸因素,形成教育教学预案的过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1.2备课的重要性(1)备课是一项具有反思性、预见性的工作,须放在已实施教学与即将实施教学的过程增中去考虑。这就

4、意味着备课必须瞻前顾后,既要亡羊补牢,又要防患于未然。即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反思,在后续课程的备课中对前此教学中的不足与缺漏予以弥补,对尚未实施的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见性防范。(2)备课是一项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的工作,须放在学校的总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阶段学习需要的系统屮去考虑。学校教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是由一学期一学期、一课时一课吋的教学目标去渐次完成的。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是一个具有传承性与发展性的过程。传承性是指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对其继续学习的影响与迁

5、移,发展性是指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其学习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因而在不同阶段,学生的学力不同,需要也不同。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一般要经历新授、单元复习与综合复习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各阶段的要求。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而备课应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与教学的总体冃标上去考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能指望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1)备课是一项适应性、开放性的工作,须放在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和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大气候中去考虑。开放性的社会瞬息万变,因而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适

6、应外界的形势,备课的取材已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知识,还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中考、高考的形式与内容的改革对教学也提岀了新的要求,考试题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开放型问题、创新型问题等,为陈旧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备课中应该推陈出新,重建开放式的课堂结构,以适应这种挑战。在课程的改革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如研究性学习、实践课、校本课程开发等,还有新的教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如多媒体课堂、网络教学等,均需要改革旧的教学模式。这都是备课中应考虑的问题。总之,备课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教案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

7、“底片”。因此,这里谈备课,实际上就是在谈课堂教学。对青年教师来说,必须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备课的质量,也就可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2•备课的内容和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仅仅有结构完整的教案并不等于备好了课,那么,备课到底要做好哪些工作呢?一般说来,耍备好课,需要从教材、教法、学法、学生等四个方面下功夫。展开来说就是:1.1备教材,转化知识的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授课的依据,备课的蓝本。然而,由于受到篇幅和其它条件的限制,教材只能将知识以结论的形式呈现,以一定的逻辑结构展开,即以学术形态展现学科知识。如果教

8、师照本宣科,以学术形态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是难以被学生接受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即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那么,什么叫做知识的教育形态呢?就是将概念的发生、形成过程揭示出来,原理(定理、公式)的背景和归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