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与茶道

浅谈紫砂壶与茶道

ID:44414409

大小:1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紫砂壶与茶道_第1页
浅谈紫砂壶与茶道_第2页
浅谈紫砂壶与茶道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紫砂壶与茶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紫砂壶与茶道摘要:作为紫砂艺术的杰出代表一一紫砂壶,历来为人追捧,究其原因除了其具有日用性,还在于紫砂壶蕴含着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佛教人物、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均与紫砂壶存在着深远的渊源。关键词:紫砂壶;艺术;茶道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40-01宜兴是千年古陶都,作为宜兴陶瓷的后起之秀一一紫砂一直在发展着。到了明代,使英逐渐从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发展而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由于陈曼生的出现以及其后无数文

2、人雅士的参与介入,完成了紫砂从民间制作向艺术创作的嫗变。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口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而作为紫砂艺术的杰出代表一一紫砂壶,历来为人追捧,究其原因除了其具冇日用性,还在于紫砂壶蕴含着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佛教人物、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均与紫砂壶存在着深远的渊源。这里有一点尚需解释,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因

3、而宋代就有了紫砂壶。紫砂器中可以包括紫砂壶,但不可以认为宋代有了紫砂器便就有了紫砂壶。紫砂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将紫砂器与紫砂壶相混了。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对泡茶方式的适应理解和认识,有了这种生活基础,才逐步产生了紫砂茶具。怎样鉴定紫砂壶?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丁序都是用手T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于轮廓中。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这种自

4、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造型上,虽然每个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人体上还是可以分为素色、筋瓢和浮雕三种类型。紫砂壶形态淳朴、色泽古雅、质地精密,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经人手抚摩后越显出其古雅光亮。紫砂壶是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地区所产的一种陶质茶具。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慢慢渗入陶质屮去,如果只泡清水,也冇一股清清的茶香。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Z茶仍不易馒。在泡茶方面,我以为,润洗过的熟茶“冲泡”应该以舍“冲”取“泡”为主,换句话说就是由壶边入水,让热

5、水缓入壶中而不搅动茶叶,满溢,尽量降低冲水入壶的高度,盖上壶盖再淋壶,出汤!这样泡茶的原因是要用“闷泡”的方式让茶内含物质在水温的作用下逐渐的,缓慢的释出,而这个逐渐的,缓慢的释出与温度十分有关,因为茶属高发酵茶类,内涵物质较为丰富。紫砂壶由于砂质的结晶产生了所谓的双气孔结构,而这个双气孔结构类似于我们一般家用的保温瓶的双层保温效果,这就是一般家用的保温瓶所做不到的!可是有趣的是紫砂壶的保温作用还兼具着“散热”的功能;到这里或许会觉得奇怪,既然要保温,为什么还要“散热”?同理,是否高发酵茶类用“

6、泡”比川“冲”效果来的好?这个还得再研究!这里所指的“温度”不仅仅是水温,还包括了茶器的保温效果!至于选择什么样的紫砂壶来冲泡熟茶比较合适呢?个人认为最好挑壶身高,圆体,胎体厚,窄口;如果泥料能够是底槽青(清水泥)最佳!虽然说,半手工挡胚气孔结构内紧外松,散热较慢。全手工气孔结构外紧内松,散热较快。但是差距不大,可以忽略不计,完全视自己荷包能力而定。紫砂壶以其兼容并包的伟人胸怀,不单装纳了意蕴深远的茶文化,更承载着佛家那一颗“普渡众生,教人为善”的佛心。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來。在

7、方家眼中茶道亦即佛道,我却说佛道即壶道。众所周知,佛教最初是与茶结缘的。正所谓“茶佛一味靠紫壶,一片佛心在紫壶”。佛教之禅宗极力主张“圆通”,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说所谓“圆通”就是指佛教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如唐代诗僧皎然,一生爱茶。皎然在其《饮茶歌谓崔石使君》一诗中咏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以茗参禅之后,终有所悟而提炼岀了把禅、诗、儒三位一体來理解的独到的“心地法门”。皎然希望通过饮茶,寄情山水,以求通

8、过饮茶将自我、自然融为一体,终而求得精神之爽朗。为此他不惜于而立Z年四处探寻并参访多位得道Z禅师,在与其把壶共品,皎然的追求恰与禅宗之“静心、顿悟”的禅意相一致。在饮茶中得到-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者可以得道,茶中有道。参考文献:[1]高英姿•紫砂名陶典籍、宜兴紫砂艺术文化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2]山谷•中国紫砂大师(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